台灣社創探索之旅 深入了解台式可持續發展生活

特約 15:00 2023/09/22

分享:

分享:

全港中學生「社創.社區4.0」比賽帶領學生走入各區,了解居民生活的痛點,並以設計思維和社會創新的方法為街坊解難。歷屆的冠軍得主也有機會跳出香港,探索海外社區,延續社創歷程。第一屆得獎者就曾前往法國,而第二至第五屆的冠軍得主則在今年8月下旬在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和協作單位–義遊的帶領下,到台北考察。

5天的行程以「永續發展目標(SDGs)」作為主軸,同學透過參觀和拜訪不同的台灣社企和機構,了解當地在環境、經濟與社會等面向,如何展現及實踐地區上的永續發展。在行程出發之初,一眾老師和學生都對行程充滿好奇和期望,不論是台灣的美食、社企的經營模式、可持續發展等概念也令他們留下不少深刻的印象。在旅程返港之後,不少老師和同學也表示很難忘和開心。

產品引入永續標誌 生活中實踐可持續

旅程的第一站,同學們與德國從搖籃到搖籃設計(Cradle to Cradle)顧問公司的台灣分公司的代表交流。Cradle to Cradle是循環經濟的產品認證,產品須由設計、製作到銷售等過程,也要做到真正顧及環境、社會與經濟三贏的局面。香港四邑商工總會黃棣珊紀念中學陳至華同學分享:「很榮幸可以了解到Cradle to Cradle的概念,在產品設計過程中,已經將重用、100%回收、可降解等永續的元素融入,令產品面世時已經對生態、地球、消費者負責任。」陳至華覺得這個概念很值得學習,在香港有很多企業也有創新想法,經常設計新產品,如果可以學習Cradle to Cradle的概念,就可以對地球更負責任。

行程的第一站是德國從搖籃到搖籃設計(Cradle to Cradle)顧問公司的台灣分公司,了解Cradle to Cradle這項循環經濟的產品認證。

了解過Cradle to Cradle這個堪稱全球最嚴格的循環經濟認證後,行程當中亦有安排同學到家樂福超市,透過分組小任務的環節,讓不同學校的同學合作完成。來自聖保祿中學彭睿歷老師很欣賞這個安排,認為是各校學生交流的契機。他續指:「這次同團能夠有第二至第五屆的冠軍隊伍一起參加,多了和其他學校的交流,令旅程更豐富,學生在過程中的得着就更多。」

同學在家樂福超市分成不同的小組,尋找具永續標誌的產品。

同學需在家樂福超市的小任務中,尋找與永續概念相關的商品,很多同學和老師也不約而同地表示,沒想到有超市會主動提議環境保護、動物福利等議題,並開設「永續發展」相關的產品綫。聖保祿中學黃詩雅同學回顧平日在香港的購物經驗,大多是以價錢、產品質素來作消費選擇,而在這個小任務中,她留意到產品上的永續標誌可能是關於循環再用、回收物料製作而成,對海洋、大自然的動植物不會造成破壞和影響。這次的體驗亦促使她在香港購物時留意有沒有永續標籤,嘗試在日常生活中達致更高環保效益,保護環境,實踐環保永續。

災難體驗引發同理心 藝術保育城中溪流

在第二天的行程率先前往防災科學教育館。有幾位同學對當中的體驗也有很深的印象,香港四邑商工總會黃棣珊紀念中學謝易霖同學表示教育館既有導賞員生動地講解不同的災難和防災的方式,他們更有機會體驗模擬火災、風災和地震。「我記得在講解時,導賞員教了我們一個叫『小烏龜』的動作,可以在地震時保護頭、頸。在踏上體驗地震的平台之後,我找了一個角落,做好『小烏龜』的動作。在體驗的過程,即使我已經做好準備動作,也感受到很大的震動。我就回想台灣921地震、日本311地震,對當時毫無防備的人有多大影響,令我深刻體會到他們在面對災難時的無助與痛苦。」

同學在防災科學教育館學習防災方式,例如「小烏龜」動作保護頭、頸。

同日,同學們亦到訪了將文化藝術融入社區發展的樹梅坑溪。真光女書院王彥晴同學一向喜歡繪畫和寫生,故此在樹梅坑溪有很大的體會。「我發現藝術的影響力很大,藝術家可以利用不同的媒介去令人反思,並且透過藝術去觀察身邊細微的事。我記得當中有一位藝術家,用印章記錄社區的房屋,將每間屋獨特的窗花刻在印章上,並蓋在紙上做成一幅地圖。我發現藝術可以將事物和感情揉合,這次旅程啟發了我,用自己的畫作,去正面影響和感染他人。」

竹圍工作室代表帶領同學遊覽樹梅坑溪,並介紹他們如何以文化藝術融入社區發展,令同學和老師也有不少的反思。

保存傳統建築形貌 注入生命力

台灣有很多文化保育工作也很成功。行程的第三天,同學到訪台北著名的保育景點大稻埕。香港四邑商工總會黃棣珊紀念中學雷子亮同學分享這是旅程中最印象深刻的一個景點。「大稻埕本來是賣米的地方,因為歷史變遷,社區變得落後,但有一班熱心當地人,通過介入商業和旅遊業,復興當地,將地方重新翻新。」這令他認為這與香港的南豐紗廠如出一轍,將從前的紗廠活化成新景點。

米廠代表展示了大稻埕街區變化的歷史,當中展示了不少富有歷史意義的藏品。

真光女書院Thebe Nimsing同學亦對講座中的一句話很認同:「建築是死物,但有人便是活的。」她分享:「有時候我看到一些具特色的建築物,我都會想如果把它翻新,融入社會便好了。但我從來沒有想過,人也是這個工程的重要一環。我們去活化、翻新建築物,其實不單止是建築本身,除了讓它變得嶄新之餘,還要讓它注入生命力,而人便是當中不可或缺的。」

裸買體驗 反思生活習慣

第四天行程的重點是Unpackaged裸買店的講座和購物體驗。雖然香港也有裸買店,但對不少同學來說,這也是一個新穎的體驗。真光女書院徐美茵同學留意到台灣的裸買店發展較早,比香港有更多的選擇,有不同的商品可以選購,如穀物、調味料、茶葉、生酮產品、以至清潔用品、刀具整修等,能夠讓消費者實現一個全面的環保裸買生活。她分享,在旅程之後,她開始對裸買店有更多的關注,會主動進去看看有甚麽新奇的商品,令她對自己的日常生活進行了調整,更支持可持續發展。

在裸店的體驗令同學覺得新穎,並反思日常生活的購買習慣。

裸買店店主透過和里長合作、派發傳單、優惠券、舉辦講座等,積極宣傳裸買理念,真光女書院梁嫻同學覺得他的做法很有啟發性:「很多時大家會覺得想做環保事業,不應該沾染太多商業手段,因為會令店舖理念變得不純粹。但如果不宣傳和推廣理念,大家又如何認識、了解、支持你的想法?所以我覺得如果將來想開社創企業,宣傳是必需的。」

向罕見病患學習 建設平等社會

在回程的一天行程亦相當豐富,同學到訪北投一所中學參與了一場講座,講者是罕見病爸爸樂團的吉他手李正德(李爸)。聖保祿中學陸泳桐同學驟聽講座時,以為與考察團強調的環保、永續關係不大,但原來李爸的故事也是對永續發展的貢獻。「SDGs目標有提到要盡力減少不平等,為所有人提供優質教育、良好健康和福祉。李爸為罕病家庭子女努力爭取,獲得更多人的關注,從而去提供一個更公平的環境成長。很多時候提到永續,也會想到環保、回收膠樽等等,而忽略了社會的層面,所以這個講座對我來說是頗為衝擊。」

同學與講者李正德合照,從他為罕見病家庭努力的故事得到啟發和感動。

五天的行程,同學們也收穫滿滿,除了品嘗了台灣新派素食、夜市美食之外,亦透過拜訪不同的社企、機構,了解當地的社企文化及認識當地人營造社區的不同導向。同學們在旅程的不同細節也體會到台灣對實踐及推廣「永續發展目標」的重視和努力,令他們不由得反思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行環保、可持續發展、關心社會上不同社群的理念,一起讓香港成為更好的城市。

(特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