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痛】秋冬轉冷小心3大痛症 體寒氣血弱者最高危【內附飲食及護理貼士】

醫生診症室

發布時間: 2023/10/20 18:50

最後更新: 2023/10/25 16:34

分享:

分享:

肩周炎、類風濕關節炎的女性患者較多。(iStock圖片)

步入秋冬,天氣寒冷、乾燥除了增加患上感冒和皮膚過敏等風險,更容易誘發關節痛症。

慢性痛症患者的病情於秋冬季可能變得反覆,不但特別容易發作,疼痛也會加劇。其實除了天氣影響,體質差亦是痛症的成因之一,而透過中藥、針灸、食療改善體質,有助紓緩痛症。立即交由中醫師拆解痛症的因由,並分享一些護理貼士。

註冊中醫師朱嘉俊解釋,秋冬正值陽氣收藏時期,人體的氣血循環相對較慢,便容易誘發關節痛。加上風、濕、寒三氣雜至,合而為痺,亦會加劇慢性關節痛症。

除此之外,秋燥亦會使筋骨變得緊繃,增加抽筋風險,故運動時較易損傷關節。「秋天五行屬金,金能剋木,而肝屬木主筋,故中老年人士於夜晚睡覺、氣血靜止時,也易受抽筋困擾。」

註冊中醫師朱嘉俊指,體質寒、陽氣不足、氣血弱的人士較易於秋冬出現關節痛症。(曾耀輝攝)

除了天氣轉冷,體質亦是引發痛症的因素之一。體質較寒、氣血弱或陽氣不足的人士,均屬秋冬關節痛症的高危族群,年輕人亦不例外。

「形寒飲冷則傷肺,肺同樣主關節,傷肺亦會引發痛症。若常吃生冷食物、喝凍飲,寒氣積聚於體內,加上天氣寒冷,內外寒氣交接便容易導致關節疼痛。」若本身已有手腳冰冷的情況,即代表四肢血液循環不佳,假如仍常穿短袖衣物使關節受寒,也有機會出現手踭或膝蓋痛症。

3大長期痛症要小心  轉冷或加劇痛楚

從臨床觀察,秋冬關節痛症常出現於腰、膝蓋等位置,而病人大多畏冷、着重關節保暖,有些人更需穿數條褲,或用暖水袋包裹患處。朱醫師續指,入夜後因陽氣不足,亦會加劇痛楚。

而以下3類常見痛症,更有機會因天氣轉冷而加劇病況:

  • 類風濕關節炎

秋冬天氣使筋骨變硬,有機會使病人晨僵的時間變長,並加劇關節痛楚。若痛症急性發作,患處有機會發燙;嚴重者可出現關節變形,甚至形成「骨橋」破壞關節,大大限制關節活動幅度。

  • 足底筋膜炎

較常出現於四肢冰冷的人士身上。秋冬天氣寒冷,經過一晚休息,身體靜止後氣血運行變慢,至翌早病人醒來,腳跟踩地的一刻便會感到劇烈痛楚。若為輕症患者,足部疼痛或會慢慢紓緩。但假如忽視症狀,有機會連步行都痛,甚至使筋膜鈣化,產生骨刺。

  • 肩周炎

前期會出現肩膊疼痛,於秋冬晚上痛楚特別劇烈,或因而難以入睡,甚至痛醒。後期則會出現凝肩,即使痛楚消退,也難以舉起或屈曲手部,活動幅度受限。

中藥針灸調理體質

中醫會先為病人辨症,了解其關節疼痛的成因為氣血不足、陽氣不足抑或寒氣偏重,因應病人的身體狀況對症下藥。朱醫師指,一般可用中藥調理或針灸治療:「透過針刺穴位疏通經絡、加強正氣、調理及改善體質。」

曾有七旬痛風病人求醫,除了劇烈疼痛,入冬後他需穿3條褲保暖,腳板更變成紫色,血液循環甚差。而他亦只能吃蔬菜,連肉絲炒菜都要戒,因會誘發痛風。他接受針灸數月至半年,針對補腎,並調和其體內臟腑氣血的平衡,其後病人的痛症大大紓緩,不但腳板呈正常膚色,關節畏冷情況也得以改善,即使吃肉也不會立即出現痛風。

5個痛症護理貼士

若患有關節痛症,朱醫師建議以下護理貼士,有助紓緩或預防復發:

1. 忌吃糯米,因黏膩食物容易堵塞經絡、導致疼痛。

2. 作息定時,多休息,切忌晚睡。

3. 若關節郁動不順或痛症發作,可熱敷患處。

4. 每日熱水浸腳10至15分鐘,加入艾葉或花椒,早晚各一次。留意水溫不應過熱,以免燙傷皮膚。浸至水溫變得微暖即可,忌浸至水溫變成室溫、甚至變冷,因有機會使濕氣滲入關節。

5. 康復後可定時做適量帶氧運動,避免痛症復發。

點擊圖片放大
+3
+2

記者:吳霆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