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嶼發展】環團憂水口推生態旅遊將威脅自然生態 籲政府先評估承載量及設核心保育區

社會

發布時間: 2023/12/04 00:00

最後更新: 2023/12/04 15:11

分享:

分享:

水口灣。(王韻青攝)

政府提出南大嶼山發展生態旅遊或康樂用途,包括在水口等提供生態康樂設施。香港海洋保育聯盟指,水口是瀕臨滅絕馬蹄蟹的繁殖地,亦是易危鳥類藍翡翠等的中途補給站等,具極高生態價值,惟現時人類活動已對當地自然生態構成威脅,前年復活節甚至單日有逾千人到該處掘蜆。聯盟促政府推動生態旅遊前應先評估自然承載量,制定環境保護策略及管理措施,如設立「核心保育區」和限制人流等。

點擊圖片放大
+7
+6

聯盟指,水口擁有沿海及濕地生境如紅樹林和潮間帶泥灘,水口灣亦是大嶼山最大沙坪,逾560個物種在當地棲息覓食,有豐富生物多樣性,如世界上4種馬蹄蟹,水口便錄得兩種,同時也是藍翡翠及近危涉禽灰尾漂鷸等候鳥中途補給站。

聯盟成員、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WWF)海洋保育經理蘇隽彥表示,水口是遊客掘蜆熱點,WWF曾統計,到水口掘蜆者人均帶走120隻蜆,而前年復活節假期間也在當地記錄到單日逾千人掘蜆的盛況,即一日或已可帶走12萬隻蜆;同時遊人也甚少會「填返個氹」,整個沙坪猶如佈滿火星坑,連帶泥中的螺及蟹也會被掘起暴曬,大增脫水死亡的機會,鳥類的食物也會因而變少,形容環環相扣,影響整個生態系統。

他續指,馬蹄蟹產卵後只有萬分之一機會孵出幼年馬蹄蟹,牠們需在潮間帶生活約10年方能下海;據WWF調查馬蹄蟹主要在水口沙坪右邊的水道出沒,候鳥亦主要在右邊,與人類活動較密集的區域有重疊,人多只會增加幼年馬蹄蟹被踩死的機會,候鳥也難有落腳覓食的空間。

另一成員、香港觀鳥會總監余日東表示,水口是香港少有可見到多種涉禽的地方,惟當地人流眾多,會方調查常記錄到有水鳥在覓食時被遊人嚇走,牠們攝取食物的機會會因而減少,或未能補充足夠能量作長途遷徙,減低生存機會。

余日東指,水口是環境教育的一個好地方,聯盟不贊成禁止市民進入,但政府要平衡人與生態系統,建議應先識別生態敏感的地帶,如馬蹄蟹及候鳥集中的位置,並列為「核心保育區」,禁止遊人進入;而其餘的範圍則可在有管理下開放,如限制每次50人到訪,免市民逼在同一時間到訪。他強調,生態旅遊應注重保育而非經濟,政府應減少人為干擾及不必要的發展和建設,指水口的自然生態已是最好資源,毋須其他生態康樂設施。

點擊圖片放大
+4
+3

 

蘇隽彥促政府盡快完成保護馬蹄蟹的物種行動計劃,並建議在馬蹄蟹繁殖期限制或停止遊人活動;同時倡將水口劃為海洋保護區,以規範遊人掘蜆等行為,如限制掘蜆數量等,又建議可參考外國,監察蜆的數量,當發現某個區域的蜆減少,即暫停開放及放苗休養。

聯盟指,政府開發生態旅遊前須先評估當地自然承載量及諮詢當地社區,另亦認為生態旅遊需有教育元素,政府應至少加設教育相關的展板,否則市民只會「哇好靚喎呢到,咁就完左」。

土木工程拓展署指,構建南大嶼生態康樂走廊,冀拉近人與大自然,讓訪客感受多元化的休閒康樂體驗,增加對南大嶼天然資源及歷史文化的瞭解和保育意識,同時亦希望促進市民健康生活及地區經濟,明年上半年會就此諮詢公眾;又指根據《大嶼山南岸分區計劃大綱草圖編號S/SLC/22》,水口約32公頃土地被劃作「自然保育區」,沿水口灣部分約0.77公頃土地被劃作「海岸保護區」。

漁護署就稱,與本地大學及環團合作的研究發現本地馬蹄蟹種群沒有明顯下降的趨勢,亦會繼續進行與馬蹄蟹相關的科學研究及監測,以制訂合適的措施保育本地馬蹄蟹。

HKETAPP健康台更多都市疾病影片:https://bit.ly/3cNFwr7

hketApp已全面升級,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健康、娛樂、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Video。立即下載:https://bit.ly/34FTtW9

記者:黃小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