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江水潤澤香港逾半世紀 體現國家對香港長期支持

特約

發布時間: 2023/12/12 00:00

分享:

分享:

香港三面環海,看似擁有不絕的水源,可是海水無法直接飲用,而香港又沒有大型河流與湖泊,所以本港在60年代時期曾因為降雨不足出現過限制供水(俗稱「制水」)的情況。猶幸其後有東深供水系統的出現,令大家只要打開水龍頭就有源源不絕的食水使用。東江水現時佔香港淡水總用量達七至八成,供應接近六十年來從未間斷,讓七百多萬香港市民安居樂業,體現國家對香港支持。想知道東江水供港的由來和發展,以及有關當局怎樣維持穩定的供水和良好水質,以下就跟大家逐一解構!

解構東深供水系統的重要性之前,自然先要談談該系統的組成部分。其實所謂東江,乃珠江三大直流的其中之一,它從江西省的尋烏、安遠及定南縣而來,由東北到西南方流入廣東省。除了香港以外,東江水亦會輸往廣州、深圳及惠州等市。

管道全長83公里跨越6座高山

由於東江距離香港50多公里,所以整個引水工程非常龐大,而採用的方案是把由南向北流入東江的石馬河改造成人工運河,再把東江水注入雁田水庫,然後經輸水管道送到深圳水庫,繼而輸往香港木湖原水抽水站。整個過程全長83公里,跨越6座高山,從海拔2米逐級抬高至46米,迂迴曲折輸送來到香港。

東深供水系統

最初,東深供水系統每年為港供水6,820萬立方米。然而,為配合人口增加而不斷上升的用水量,東深供水系統於70至90年代期間進行了3次擴建,並在2000年初進行全面改造,即所謂「三擴建一改造」(見另文),令每年供水量上限提升至現時的8億2,000萬立方米。由於東江供水系統途經省內多個地方,為確保水質免受污染,廣東省當局特別設計、出資及興建專用輸水管道輸送東江水,足見當局對保障東江水質量的投入和重視。

東江水引流到香港後,會經3條主要供水管道系統輸送至水塘儲存或濾水廠處理,這3條管道包括:

西部路綫:把東江水輸往牛潭尾濾水廠及凹頭濾水廠作直接處理,及輸往大欖涌水塘作暫時儲存及其下游的濾水廠再作處理。

中央路綫:把東江水輸往上水濾水廠、油柑頭濾水廠、大埔濾水廠及沙田濾水廠作直接處理,及輸往船灣淡水湖作暫時儲存及在其下游的濾水廠再作處理。

東部路綫:把東江水輸往船灣淡水湖作暫時儲存及其下游的濾水廠再作處理。

近8成供水源自東江 無懼突發旱情

根據水務署資料,本港2022年的全年用水量高達10億6,600萬立方米,而同年本港輸入的東江水便高達8億1,000萬立方米,意味本港約76%的食水是由東深供水系統供應。

由於東江水在香港食水供應上扮演重要角色,惟東江同時是廣州、深圳、東莞、惠州、河源等地的主要供水源頭,當中涉及的供水人口高達4,000多萬。加上近年粵港澳大灣區的高速發展,區內的供水需求亦持續上升,為確保供水穩定及維持食水質素,本港與內地當局多年來積極保持緊密聯繫,互相協調,令系統能運作暢順。

當中包括在東江水供水協議中訂明,每年向香港供水的上限為8億2,000萬立方米,保證香港能夠獲得穩妥的供水量。例如在2021年,廣東出現60年來最嚴重的旱情,但在供水協議的保障下,當年東江水供水量仍然達到8億1,000萬立方米,令香港即使遇上百年一遇的極旱情況下仍能維持全日供水,無須實施任何制水措施。

東江水水質全國最高標準 粵港當局積極保障水質

至於水質管控方面,根據粵港雙方的協議,供港東江水的水質須符合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第II類水標準,此乃集中式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的最高標準。而廣東省有關當局多年來亦積極制定和執行嚴格保護水資源的法規及措施,包括在受保護範圍內禁止採石、開礦及大規模禽畜養殖等污染性活動,並遷走東江河道附近具污染性的工廠等。

本港方面,香港水務署除了在接收東江水的木湖抽水站設置了在綫水質監測系統,24小時監測輸港東江水的水質,實時量度各種不同參數以外,又自行研發一套生物感應預警系統,利用斑馬魚探測原水的異常情況,確保可及時採取適當應對措施。

此外,特區政府一直與廣東省當局透過既定機制,就輸港東江水水質保持緊密溝通,包括舉行粵港供水工作會議、粵港供水運行管理技術合作小組會議及東江水質保護專題小組會議,而水務諮詢委員會(下稱水諮會)每年亦會到廣東省考察東江水供水系統,了解供港東江水情況,並向廣東省當局反映香港市民對東江水水質的關注。

水務諮詢委員會於2023年11月到廣東省考察東江水供水系統。

香港食水小百科

問:香港曾經出現缺水情況?

答:60年代的香港曾是缺水的城市,且面臨過多次水荒!因為香港既沒有天然湖泊,亦沒有大河流和地下水源,所以主要的水資源乃依賴天然降雨。假如降雨量不足,供水能力自然岌岌可危。以1963年為例,本港全年降雨量只有901毫米,遠遠低於過去平均2,400毫米的雨量。因此,本港於1963年曾實施極為嚴格的制水措施,從每天供水3小時,到每4天只供水4小時,而有關情況更足足持續1年,足見單靠天然降雨供水的問題。

60年代制水情況。

問:為何會有東深供水系統?
答:香港在1963年出現重大的旱情,全年降雨量為901毫米,遠少於每年平均2,400毫米雨量。當時政府實施了最嚴厲的制水,每4日供水1次,每次限4小時,大大打擊了民生和經濟。香港政府和廣東政府經多番磋商,終在1963年達成興建東深供水系統的共識,並在同年年底經時任國務院總理周恩來親自批准、中央人民政府撥款興建。香港則興建大型抽水站、水管和隧道,將東江水分送到香港各區。東深供水工程自1964年2月20日動工,廣東省政府動用大量人力物力,不足一年便完成工程。1965年3月1日,東深供水系統正式開始向香港供水。

配合本港人口持續增加,東深供水系統的輸水規劃過去50多年亦不斷擴展。根據供水協議,目前東深供水系統每年供水量上限為8億2,000萬方米,如有需要,可進一步增加至每年11億立方米,而2022年本港輸入的東江水便高達8億1,000萬立方米。

東深供水系統工程龐大,高峰期的工人多達2萬人。

問:香港可透過其他方法實現食水自給自足?
答﹕由於香港人口多,本地集水量不足以應付每年約10億立方米的龐大食水需求,加上每年降雨量不穩,令本地集水量的差距高達2億立方米。因此,可靠和穩定的東江水供應對本港至為重要。

隨着將軍澳海水化淡廠第一階段即將投入運作,海水化淡將成為香港其中一個新水源,主要是作為應對氣候變化導致集水量減少的補充水源,每年產量佔食水總用量約百分之5。發展海水化淡廠需考慮多方面因素,包括需要有合適的沿海地點興建相關廠房、運作具備成本效益等。以目前情況而言,海水化淡暫時難以廣泛被採用,東江水將仍然是香港的主要水源。

(特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