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例|港大醫學院首創「先縮後除」 成功根治末期肝癌 病人原剩半年命術後沒復發
發布時間: 2023/12/19 13:44
最後更新: 2023/12/19 13:46
港大醫學院今年初發表全球首創的肝癌「先縮後除」綜合治療方案,約100名病人參與研究計劃。當中,一名四期肝癌病人接受治療後,病情已轉化為一期,並完成活肝移植,成為世界首例。港大醫學院臨床教授陳智仁表示:「港大開創的『先縮後除』策略為肝癌治療帶來突破。」
最新影片:
結合兩類治療「縮小」肝癌
肝癌位列本港第5大常見癌症,每年新症超過1,700宗,而接受手術或肝臟移植是現時唯一根治方法。然而,肝癌病人當中只有3成病人適合進行手術,其餘7成病人無法進行手術作根治性切除,病情只會每況越下,5年內整體存活率亦僅有3成。因此當今研究主要聚焦如何擴大手術模式,或以移植根治。
由臨床醫學學院外科學系臨床教授陳智仁教授,以及癌症醫學中心臨床腫瘤學系臨床助理教授蔣子樑帶領的港大肝癌研究團隊,早前率先開創「先縮後除」的治療方案,提出結合立體定向放射治療與免疫治療,來誘導中晚期肝癌縮小。是次為全球首次通過這種綜合治療,成功把晚期(第四期)肝癌「縮小」成早期(第一期),隨後進行活肝移植「除去」腫瘤。
18.2厘米腫瘤縮小至9厘米
個案中的病人65歲黃先生,本身為乙型肝炎帶菌者,2022年11月因腹脹痛求醫。電腦掃瞄顯示一個直徑長達18.2厘米的腫瘤完全佔據整個左肝,且入侵了主門靜脈(肝癌第四期)。黃先生癌指數(甲胎蛋白)更達每毫升10萬納克以上,當時保守估計只有半年壽命。
由於黃先生的晚期病情並不樂觀,港大肝癌研究團隊於是為黃先生進行「先縮後除」的嶄新療法。半年後掃描顯示,黃先生的腫瘤由原來的18.2厘米逐漸縮小至9厘米,癌指數更下跌至每毫升80納克。黃先生的兒子亦願意捐岀肝臟,讓父親的病情獲得根治機會。
黃先生的活肝移植手術於今年8月21日進行,歷時12小時。完成手術的黃先生於術後第15天出院,他術後的肝功能正常,甲胎蛋白也在移植後3個月內一直維持在每毫升2納克的水平。最後的檢查報告顯示整個肝臟仍然可見的腫瘤只有1.5厘米(第一期),其餘部分均沒有發現癌細胞。移植手術至今已將近4個月,黃先生身體狀況良好,亦未見復發,團隊相信這是全球首個通報的病例。
迄今最年長病人腫瘤成功縮小
另一位85歲的葛先生,亦透過「先縮後除」醫治肝癌。其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和肺結核,被發現肝臟有兩個腫瘤,一個在右肝(直徑6.5厘米),另一個在左肝(直徑3.1厘米),並壓迫左肝靜脈。團隊考慮到葛先生的年紀,手術風險很高,遂採用「先縮後除」綜合治療,成功令其腫瘤的活躍範圍分別縮小至2.3厘米及1.8厘米。
陳教授及其外科團隊隨後為葛先生進行手術切除兩個腫瘤。葛先生術後復原進展良好,手術後4天已能岀院回家。
「先縮後除」切合長者病人需要
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外科學系臨床教授陳智仁教授表示:「團隊很榮幸能為肝癌治療帶來新的希望和可能性,成功為病人經此綜合治療將四期肝癌轉化成一期、再進行活肝移植的個案,成為世界首例,患者康復情況令人鼓舞。」
陳教授續解釋:「此治療方案有效延長病人壽命,特別是需要將腫瘤期數降期及縮小以進行肝臟移植的病人。再者,『先縮後除』的特點是侵入性低、安全和接受程度高,切合不適合高風險和複雜手術的年長病人的需要,為長者帶來治療契機。」
活肝移植個案已於今年在亞洲移植學會的學術會議上發表,隨後在世界知名的期刊《肝癌》刊登。
肝癌9大常見徵狀
據醫管局資料顯示,肝癌主要有8大成因:
香港肝癌及腸胃癌基金會創辦人及主席暨外科專科醫生潘冬平指出,早期肝癌沒有痛感,即使有腹痛也難以分辨,故證實患上時往往已屬晚期。由於肝臟具有自我修復功能,即使只剩下一小部分仍能繼續正常運作,故此其早期病徵並不明顯,但隨腫瘤逐漸增大時,會出現以下9大常見徵狀:
由於肝癌早期症狀不明顯,不少病人發現患癌時已屆中晚期,肝癌的治療相對困難,故此預防遠勝於治療,以下7招有助預防肝癌:
HKET App已全面升級,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健康、娛樂、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影片。立即下載︰https://onelink.to/f92q4m
【ET Club會員積分獎賞計劃】用App換獎賞︰https://onelink.to/keyuq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