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者之路|從為迎合家中期望讀醫 到堅守公營醫療前線逾20年 范寧盼推動「好死」補臨終者遺憾
發布時間: 2023/12/20 11:20
最後更新: 2023/12/20 11:24
曾跟隨無國界醫生及國際紅十字會走過峰火大地,展開海外救援工作的外科專科醫生范寧,返港後卻不止步於繼續做「醫生」。他一方面繼續留守公營醫療體系前線,在手術室救治最基層的市民大眾,同時成立非牟利組織「醫護行者」,為弱勢社區推動社區醫療項目;另一方面又創辦殯葬社企「毋忘愛」,希望為每一位臨終者減少自己人生的遺憾,做到「好生好死」。一邊堅持在前線拯救基層生命,一邊為臨終者送行,成為范寧醫生的醫者之路。
最新影片:
赴海外救援 尋行醫真諦
對於最初選擇學醫的原因,范寧倒也說得坦白:「最初只是為了迎合家中的期望。」他又指自己一直對地理、歷史、文學、建築這類人文科目有興趣,一直喜歡與人接觸。因此,當他自醫學院畢業後,首份工作就是申請到精神科工作,之後再輾轉在急症科及外科工作,當中發現自己透過手術為病人「修補」身體上的問題,原來都很樂在其中,於是一直在外科專科發展,不約而同的是這些專科接觸病人的機會相對較多。不過,這亦讓他發現香港醫生與病人的關係,並非如想像般互相信任,讓他開始思索起醫患關係的本質。
相比同屆醫生繼續在職場衝刺,范寧為了追尋心目中醫患關係本質的疑問,卻在職場停下步伐,先後加入國際紅十字會及無國界醫生組織,展開海外義務救援工作。透過在戰區、災區為病人做手術、協助建立醫院,甚至需親自運送病人等經歷,他發現護士、藥劑師、物理治療師、放射治療師、後勤等不同界別的醫護人員,可以在有限資源下,靈活地各自發揮其專業及合作精神,共同在惡劣的環境完成一些創傷性手術等,這讓他反思香港一直以醫生為主導的醫療運作方式其實會出現瓶頸,即幾乎大部分決定都需要等醫生指示才可進行下一步,他表示:
「這對現代醫學而言是否仍是一個最好的方針?這是否造成香港醫療壓力的原因之一?」
醫療進步 等如更健康?
受到這份疑問的啟發,范寧回港後著手成立非牟利組織「醫護行者」,過去十年一直為本港社區發展各式各樣的基層醫療項目,如透過護士、藥劑師等不同的醫療專職,為社區的市民,甚至弱勢社群提供健康提升、健康篩查項目。同時亦曾在疫情期間在社區設立接觸點,向市民提供健康管理資訊和價錢相宜的相關藥物,讓患上小病小痛的人士、或長期病患者,在疫情期間毋須尋求公營門診服務或入院,是為公眾健康及疾病管理築起最基本的防線。他指出:
「醫學的初衷是慰解人的痛苦,但醫學其實可再行前一步,去預防人的痛苦。」
透過不斷接觸社會各階層市民,范寧慢慢意識到一個人生病的原因未必與他的基因有關,也未必因為他沒有努力保持自己身體健康,更多是社會環境、成長歷程、家庭資源、工作環境等因素,促成一個人患病。他反問:「香港作為一個有資源的社會,為何仍有那麼多人生病?為何現在醫護工作那麼辛苦?本港的醫療體系為何與本港的經濟發展脫勾?」他慨嘆:
「醫療科技的提升的確延長了人類的壽命,但並不代表讓人類進入了更健康的狀態。」
離世需要 供不應求
除了基層醫療的缺口外,范寧亦發現本港臨終者的死亡質素其實遠遠稱不上「好死」。他指出,本港目前每年有5至6萬人的離世,香港公營及社區的紓緩病床卻只得600張,病床數目上遠遠未達到本港離世者的需要。此外,本港每年逾九成離世者火莽,如全部人都採取燒木棺方式,即每年有4個維園面績的森林消失。因此范寧其後再創立綠色殯葬社企「毋忘愛」,提倡自主管理臨終計劃,包括預設臨終醫療、照顧、喪禮及相關指示,希望為每一位臨終者在獲得家人尊重的同時,亦可預備好自己人生最後一程。
他憶述在疫情期間,「毋忘愛」曾經接觸一個患有癌症末期的伯伯,他當時在公園不慎跌斷腳入院,然而當時臨近中秋,家人與伯伯均希望可以出院一家團聚過節。然而,伯伯行動不便、伯伯回家後會否獲妥善照顧等問題,卻令出院問題困難重重。最終經社區醫生、「毋忘愛」前線團隊協調下,伯伯最終獲准出院,與孫兒、曾孫等一同過節食飯,並了卻伯伯心願拍下一幅四代同堂的全家福,伯伯最終在一周後安然離世。
范寧表示,相比在醫院留醫、家人因疫情無法探望的處境,伯伯家人事後十分感恩能夠在佳節一家團聚。范寧表示如果在急症病房不同專科的醫生,能夠關顧多些臨終病人及家屬的需要,例如讓他們回家食餐飯,已經有助紓緩他們身體上的痛楚,減少他們臨終面對的痛苦及孤獨,對港人的死亡質素已經有所提升。
最後一程 從死看生
死亡不是開心事,不過范寧表示透過在「毋忘愛」向臨終者及家屬推廣的「四道(道謝、道愛、道歉、道別)」,其實亦可以應用在日常生活習慣。當中,首先要懂得向自己道謝、道愛,愛惜自己,同時亦不吝嗇向身邊人道謝、道愛,特別是父母。面對生活不同的壓力,都會與人有摩擦的情況出現,何妨率先道歉,讓自己率先從中釋懷,
「因為我相信感恩一個人或一件事,所帶來的釋放力量是積極的,而這份力量絕對是大過怪責別人及自己的。」
不經不覺已經在公營醫療體系工作逾20年,范寧坦言一直堅持留在前線的原因,是因為社會上的弱勢社群總會在公營醫療體系出現,「而我覺得自己需要幫助這班人」。此外,惟有透過不斷接觸這些他們,自己才了解到目前有甚麼社區工作需要推動,加上公營醫療體系的工作環境,總有一班同事、同工懷著同一個理念去救急扶危,就像過去參與海外救援一樣,「我喜歡與其他人這樣同心協力做同一件事」。
HKET App已全面升級,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健康、娛樂、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影片。立即下載︰https://onelink.to/f92q4m
【ET Club會員積分獎賞計劃】用App換獎賞︰https://onelink.to/keyuqm
撰文:吳梓楓
拍攝:王華婷、林君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