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保暖| 長期用手揸住最無效!暖包貼4部位最佳 「兔仔頭貼法」下半身最暖
發布時間: 2023/12/22 10:20
最後更新: 2023/12/22 10:52
本港氣溫下降,天文台預料未來兩三日及聖誕節持續寒冷,天氣乾燥,不少市民都出動大衣及暖包禦寒。日本山口電視台報道,利用以下3種方法貼暖包,其實更有效保暖,其中「兔子貼法」可令下半身達至最佳保暖效果。
最新影片:
1. 「兔子」貼法:下半身
先把一個暖包打橫貼在背後腰部中間,再將2個暖包垂直貼在第一個暖包上方,這樣看起來像是兔子的頭部。這種貼法是透過集中保暖脊椎豎脊肌,以達至下半身溫暖的效果。
2. 「剪刀」貼法:腹部
將一個暖包貼在腹部或下腹部,然後在背部或背面腰部貼一個暖包,2個暖包同時夾著腹部,可有效去除胃內寒氣。
3. 「兩層」貼法:全身
對於想要均勻溫暖全身的人,可在背部和肩胛骨之間,以及腰部側面各貼一個暖包。
此外,對於有說法指摩擦暖包會使其升溫更快,報道指暖包是採用可吸入空氣的特殊材料,不會因為摩擦得多而加快升溫,這樣做反而會令暖包堵塞,或導致裡面的粉末變得不均勻,故不建議摩擦暖包。
貼暖包4大最佳位置
冬日嚴寒暖包可謂最方便的保暖法寶,不過本港家庭醫生陸偉亮接受訪問時曾表示,手握暖包或令血管擴張,反而加速人體失溫。日本醫學博士福田千晶則撰文指出,相比直接手握暖包,將暖包放在以下4個位置其實可帶來更佳保暖效果。
皮膚科醫生:小心「低溫燙傷」
每逢冬天都會有因長時間使用暖包而出現低溫燙傷的個案,本港皮膚科專科醫生陳厚毅曾表示,「低溫燙傷」通常是指長時間接觸攝氏40度或以上的物品而造成的表皮層燙傷,會出現皮膚乾燥、紅腫、出水泡等情況,「即使比正常體溫稍高,亦有可能造成低溫燙傷」。
本港皮膚科醫生李瑜芬亦曾受訪指出,暖包溫度雖平均僅攝氏50度左右,但長時間與皮膚接觸仍足以造成真皮層受損,導致皮膚發紅、起水泡等情況。她提醒使用電熱毯、暖水袋或暖包一類產品時,熱源不應長時間留在同一位置,亦不應直接與皮膚接觸。
她又提醒,老年人由於血液循環一般較差,加上感覺神經退化,對溫度感覺或較遲鈍,導致皮膚遭燙傷仍不自知,或令傷勢更趨嚴重。她建議長者、有血管疾病或糖尿病患者應更小心使用保暖產品,亦不應使用太高溫熱水洗澡。
使用暖包3大安全貼士
暖包暫停發熱秘技
現時市面上的即棄式暖包,發熱一般可持續6至8小時,但很多時進入室內變得和暖,暖包繼續發熱變相浪費,但其實一個小技巧就可讓它暫停發熱,待有需要時再使用。由於即棄式暖包靠鐵氧化發熱,只要用密實袋將暖包與氧氣隔離,便可使其暫停發熱,有需要時再由袋中取出。
HKET App已全面升級,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健康、娛樂、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影片。立即下載︰https://onelink.to/f92q4m
【ET Club會員積分獎賞計劃】用App換獎賞︰https://onelink.to/keyuq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