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見病|口腔食道同時潰瘍無法進食 風濕科專科醫生拆解貝賽特氏症
發布時間: 2024/01/16 17:32
反覆生痱滋、口腔潰瘍,康復後又再復發,一年超過3次的話,有機會是罕見病Behcet's disease(常被譯為貝賽特氏症/白賽氏症)的警號。藝人黃浩然亦患有此症,更曾病發致喉嚨潰爛無法進食,惟此症病徵因人而異,有病人更花逾廿年才確診,究竟其成因為何?有哪些常見病徵?最嚴重可對身體造成甚麼影響?
口腔潰瘍為常見徵狀
風濕科專科醫生蘇晧解釋,Behcet's disease是一種罕見且原因不明的系統性血管發炎疾病,源於病人的免疫系統過度活躍、攻擊自身組織及器官,徵狀亦會隨着血管發炎而「走勻全身」。常見徵狀如下:
- 口腔潰瘍
屬此症最常見的徵狀,嘴唇、口腔、舌頭等不同位置反覆生痱滋致潰瘍,康復後又復發,一年超過3次
- 生殖器官潰瘍
女性大小陰唇、陰道以及子宮頸,男性陰莖、龜頭或陰囊均有機會出現,疼痛明顯
- 結節性紅斑
常見於四肢,出現一塊塊腫起如瘀青的紅斑,摸下去亦覺疼痛
- 虹膜炎
眼睛發紅疼痛,視力變得模糊
- 皮疹
- 胃部、腸道發炎或潰瘍
嚴重可致中風或心肌梗塞
除了皮膚徵狀,血管炎症亦有機會誘發其他系統性影響,甚至出現併發症。病情走向無法預測,亦沒前、中、後期之分,故病徵因人而異。蘇醫生補充:「典型血管炎症會影響動脈,但Behcet's disease可影響動、靜脈,甚至微絲血管,血管既可阻塞、又可脹大,影響好多樣性。」
血管阻塞有機會導致中風、急性心肌梗塞,而脹大則可形成血管瘤,有破裂風險;蘇醫生分享,曾有病人因患此症而中風致半身邊身癱瘓,亦有病人全口潰爛、無法進食,最終因脫水而出現腎衰竭。
口服藥物有效控制病情
醫生會結合病人的臨床表徵作診斷,若持續出現反覆口腔潰瘍,再加一種上述常見徵狀,則有機會患此症。「醫生會分析徵狀是否因此症而起,要觀察時間性,加上臨床判斷,排除所有其他可能性以斷症。如口腔潰瘍為Behcet's disease的典型徵狀,但生痱滋持續數星期,甚或整個月都沒好轉,又有可能是其他病症如口腔癌。」蘇醫生指,Behcet's disease患者的口腔潰瘍情況反覆,康復、復發會不斷交替。
現時此症無法根治,常見的治療方法以口服藥物為主,包括類固醇、秋水仙鹼、免疫抑制劑等,有效紓緩因炎症而起的徵狀,控制病情並維持生活質素。若這些口服藥物無法控制炎症,病人亦可考慮改用生物制劑;蘇醫生提醒,因療法以抑制免疫系統為目標,故病人的感染風險亦會增加,需多加留意。
部分人或擔心藥物副作用,甚至部分藥物服用後會影響生育,蘇醫生指藥物種類、劑量會因應病人情況而定,人人不同,如病情穩定亦有機會可減藥,他提醒病人如有生育計劃可與醫生溝通,醫生可調配其他藥物,有生物製劑於懷孕期間亦可安全使用。
患病逾廿年屢被誤診
Annisa自7歲起出現Behcet's disease徵狀,每朝起身因全口潰瘍,嘴唇結焦黏實至無法打開,強行扯開又會流血,只能以熱蒸氣軟化皮膚,逐小逐小打開嘴巴。「好折磨,刷牙喝水都超痛,有時更要用飲管喝粥。」而因Annisa口腔連食道一併潰瘍,故每次吞食都會明顯感到刺痛,身形也因而變得消瘦。「完全進食不了時,我會舔出前一丁的調味粉,讓味蕾有感覺就可減輕餓感,騙自己已經吃了東西。」
她指中學期間病情尤其反覆,常常需要請假,口腔每一個月一次小潰瘍,一季一次大潰瘍。所有治療口腔潰瘍的藥物都試過,甚至食到出現手震、健忘等副作用,卻仍無幫助。
隨年紀增長,病徵愈來愈多。如雙腿曾出現結節性紅斑,長期發炎低燒等,最嚴重時痛至走不了路。不斷求醫也找不到病因,只可打退燒針,Annisa坦言當時易累又精神差,對外形也欠缺自信,甚至「有諗過想死」。
「自卑在於個口長期爛晒,說話又不清楚,有段時間極度低落,出街覺得人人也望住我嘴唇上的結焦,好核突,所以常常低頭走路。而且較辛苦的是不被理解,因炎症發燒不會咳嗽或打噴嚏,在如此隱狀的徵狀下,家人看着我長期受病徵困擾,卻束手無策,不理解為何久久未能康復。」病徵嚴重影響生活,家庭醫生無法解釋病因,Annisa輾轉看過皮膚科、婦科、血液科、中醫,也苦無答案。
成立病友組織加強公眾教育
幸而成年後病情較穩定,她也漸漸習慣與病共存。其後有次因下體潰瘍而求醫,醫生曾向她提過她好大機會患有Behcet's disease,她便自此留意台灣、海外的病友群組,但始終未確診。直至一次因工作通頂數晚,Annisa相隔多年再次半邊食道潰瘍、劇痛難耐,她意識到專科求醫的重要性。經轉介下到風濕科專科求醫,花逾廿年時間終於確診,她直言鬆一口氣。現時她以口服類固醇及秋水仙鹼藥物控制病情,劑量較輕、沒明顯副作用。
最新影片推介
Annisa近年病情穩定,惟每逢月經前夕總會病發,另若情緒不穩、壓力大,也會病發得較頻密。幸而發病時有藥傍身及時抑制病徵,有效避免急劇惡化。眼看此症較罕見,確診亦不容易,Annisa成立Instagram專頁@behcets.hkg 分享病症資訊,並開設病友及家屬Whatsapp群組,彼此交流病況、互相關心,加強病識感及警覺性。「好幸運認識到其他病友,大家都好支持彼此,一句『我明白、辛苦你了。』無形之間也覺得好有愛。過去這麼多年來,我身邊沒一個人有同樣情況,現在終於有人明白。」
惟此症終究較罕見,病徵亦不外顯,部分病友病發時累得難以工作,因病請假也未獲上司理解。Annisa坦言:「要大眾理解並不容易,希望大家單純地了解有這個病,就足夠了。以前我只搜尋到英、美、台灣的資訊,但香港沒有,我吃了其他藥物好多年,看過好多次不屬於此症的專科,故成立病友組織最大的期望是讓大家知道,患貝賽特氏症要看風濕科,不用走這麼多冤枉路。」
記者:吳霆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