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醫院新設三項服務 回應社會醫療需要

特約

發布時間: 2024/01/26 00:00

分享:

分享:

作為香港中文大學(中大)全資擁有的私營教學醫院,香港中文大學醫院(中大醫院)開業兩年,醫院的營運漸上軌道,各醫療中心已經投入服務。中大醫院行政總裁馮康醫生表示,近期有三大服務正式投入使用,包括輔助生育中心、臨床神經科學中心以及長者門診,均回應了香港正面對的社會和醫療問題。

馮醫生表示,中大醫院在設計時已經規劃了16個醫療中心,包括心臟科中心、泌尿外科中心、眼科中心、腫瘤科中心等,而輔助生育中心則是最後一個全面投入服務的中心。他續指,出生率的下降除了是受年輕人遲婚、不結婚、不生小孩的想法影響外,亦有不少夫婦受不育問題困擾:「香港每年平均有8,000對夫婦有不育的情況,需要接受治療,所以輔助生育服務一直有需求。」

香港中文大學醫院行政總裁馮康醫生

輔助生育服務 人工智能技術監察胚胎

政府去年的《施政報告》提出在2024年開始逐步增加在廣華醫院、威爾斯親王醫院和瑪麗醫院的輔助生育服務。中大醫院則推出較具規模的輔助生育中心,由生殖學專家、男科學專家、胚胎學專家和專科護士組成,設有男科實驗室,並特別引入先進的實驗室儀器。「我們的輔助生育團隊是來自中大婦產科的教授和實驗室專家團隊,有效地將大學的科研成果融入服務當中。」

中大醫院輔助生育中心引入先進儀器,配合專業團隊,為不育夫婦提供治療。

馮醫生續指,中心提供先進儀器,例如全時監察胚胎培養儀(EmbryoScope)透過人工智能技術,監察胚胎發育情況,從而篩選出最好的胚胎,再植入媽媽體內,增加人工受孕的成功率。「一般而言,輔助生育治療的成功率大約只有3至5成,是一項很大的挑戰。」因此,中大醫院除了採用前沿的技術和儀器外,更加提供心理學家進行心理輔導,另外亦有來自中大的胚胎學家提供專科諮詢。馮醫生更透露,未來中大醫院會按備孕夫婦的需要,透過中西醫結合醫學門診提供配套服務,以中醫藥調理身體,改善體質。

胚胎學專家透過人工智能技術監察胚胎發育情況,從而篩選出最好的胚胎,再植入母體。

另外,中大醫院的輔助生育中心亦率先提供卵巢組織冷凍保存服務。馮醫生指,該服務是針對有卵巢功能顯示減退的婦女或患有腫瘤、需要治療的年青婦女,保存她們的卵巢組織和生殖能力,讓她們日後可以有人工受孕的機會。中心亦因應病人的醫療需要,而安排冷凍精子、卵子或胚胎。

中大醫院輔助生育中心提供冷凍保存的服務。需要冷凍保存的卵巢組織、精子、卵子或胚胎,被儲存在極低溫下的專用容器及存放在安全的冷凍保存設施,並會持續被監控,以保持其品質和活力,供將來使用。

及早識別認知障礙 引入先進儀器康復

中大醫院早前開設的運動醫學及康復中心,留意到有很多腦中風或神經受損的病人需要相關的物理治療服務。馮醫生表示,為了加強服務,特別設立臨床神經科學中心,當中包括兩大服務。

中大醫院臨床神經科學中心引入多種先進儀器為病人提供治療。其中可以透過腦磁激治療,幫助患者的神經功能康復。

腦電波觸發式電刺激訓練是一種基於腦機介面技術的獨特復健方法,可幫助大腦形成新的神經連接,訓練中風病人的手腳活動能力。

其一是及早發現認知障礙症。馮醫生表示,近年科研在認知障礙症的及早診斷和治療模式均有新發展,在治療上除了研發新藥外,更有不需要使用藥物的治療方式。「約6成認知障礙症患者屬於阿茲海默症,另外一些患者是具有家族病史,或生活中有高危因素而導致較容易出現早期認知障礙症徵狀。現時有研究證實約4成認知障礙症的個案能透過早期介入,達致預防及延遲發病。我們特別引入靈敏度高的『單分子陣列技術』(Single Molecule Array)數碼儀器為患者進行檢查。」儀器可以從血液中偵測出特定生物標記(biomarker)Tau蛋白(Tau protein)和神經絲(neurofilaments),找出早期出現認知障礙症的人士。除了生物標記之外,中心更能透過AccuBrain(AI腦影像分析)的輔助,利用人工智能分析磁力共振影像(MRI),盡早確診認知障礙症患者。馮醫生表示,配合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與高錕慈善基金早前推出「腦智同護」,為香港市民提供的免費阿茲海默症篩查評估服務,中大醫院臨床神經科學中心將協同建立「神經認知資料庫」,藉此推動對認知障礙及阿茲海默症的研究。高錕中大「腦智同護」服務採用人工智能輔助的全自動視網膜圖像分析,能找出早期阿茲海默症患者,並為他們提供度身訂造的預防建議。

脊椎受損或中風患者可透過外骨骼機械裝置進行步行訓練,改善患者的關節靈活度、肌肉力量和步態。

其二則是物理治療和康復。物理治療師會借助先進儀器進行腦神經退化疾病(包括柏金遜症和中風)的康復治療,例如腦磁激治療(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MS),令腦部和神經之間透過刺激而恢復功能,另外亦會透過機器人(Robotic)、外骨骼(Exoskeleton)和虛擬實境(VR)的應用,讓患者進行康復運動或訓練。
 

於物理治療師的指導下,長者可穿戴上肢外骨骼及利用智能復康鏡,進行互動性康復運動。

長者門診綜合團隊 評估長者吞嚥能力

據政府統計處數據顯示,80歲或以上的長者佔總人口約5%,他們或因肌肉流失、認知障礙症、中風或其他身體機能退化的問題而導致體弱、容易引起跌倒及吞嚥困難的情況。中大醫院的長者門診提供跨專科老人科服務,其綜合團隊滙聚了老人科專科醫生、言語治療師、營養師和老人科護士,為有吞嚥困難及飲食問題的長者提供評估和治療。例如由言語治療師作出診斷,向長者建議口腔、喉嚨等部位的肌肉訓練,幫助改善吞嚥困難問題。

馮醫生表示,現時有很多社企推廣軟餐,方便吞嚥困難人士進食。然而,在社區中仍然有不少長者,可能有輕微的吞嚥困難問題,但是照顧者未必能夠識別,如果長者有吞嚥困難問題,除影響營養攝取外,更有機會造成吸入性肺炎,甚至引致死亡。因此,中大醫院的長者門診將會與不同的非政府組織合作,提高大眾對吞嚥困難的認識,中大醫院亦獲善心人資助,為有經濟困難的長者提供吞嚥能力評估及訓練。

醫療制度走向預防性 手術定價收費增透明度

問及對現時醫療體系發展的看法,馮醫生認同現時的醫療制度要走向預防和及早治療的模式。他續指,政府已着手強化基層醫療健康系統,並推行「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發掘社區中的隱形病人,讓他們及早治療,避免病情嚴重才入院,減輕醫療體系的壓力:「人口老化帶來的問題,是慢性病患者的增加,而他們會帶來沉重的醫療壓力。我們的醫療制度需要由治療性走向預防性,而強化基層醫療體系正正是箇中關鍵。」

中大醫院一直期望能成為公私營醫療之間的橋樑,透過定價收費模式,改善公立醫院輪候時間過長,私營醫院收費欠透明度的問題。馮醫生留意到在疫情後,多了市民購買自願醫保,而中大醫院的手術定價收費模式對於保險公司具有吸引力,有助保險公司制定醫療保障,減少因為醫療費用的「海鮮價」而需要收取較高保費或減少保障範圍的情況,從而讓市民能夠透過保險獲得較全面的醫療服務,中產階層亦不需要擔心私家醫院的醫療費用大失預算而輪候公立醫院。

現時中大醫院已經公布了逾300項定價收費手術項目,並期望在2024年首季公布更多定價收費手術種類。

(特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