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浸大研AI生成動畫動作及虛擬模型系統 盼提升學生科技創意免被淘汰

社會

發布時間: 2024/03/15 06:00

最後更新: 2024/03/15 12:28

分享:

分享:

(左起)浸大計算機科學系助理教授陳杰、浸大暫任首席創新總監劉樂庭、資深製片人兼浸大電影學院副總監陳學人、浸大電影學院專業應用教授布嘉駿。(梁偉榮攝)

浸大團隊研發AI生成動畫動作及虛擬模型系統,生成作品後可再作調整,校方較坊間盛行的Sora高階,並已吸引動畫公司邀請合作。隨著AI滲入電影製作,有業界人士業界代表認為借助科技可取代部分劇組人手成本,浸大盼藉藝術科技並與業界合作,裝備電影課程學生提升科技水平及創意,免被市場淘汰。

最新影片推介

浸大計算機科學系助理教授陳杰與其博士生團隊成功研發將文字轉化為動畫角色動作的「MotionGPT」,以及虛擬模型系統「BUVATAR」,用戶輸入指令便能利用AI生成及控制虛擬人物外觀及動作,亦能編輯生成影片內容,如改變角色服飾、背景環境、調整畫面構圖、鏡頭等細節。

陳杰更指,坊間盛行另一AI工具Sora生成影片後,無法再修改細節,形容其研發系統更高階。團隊已成立初創公司以轉化研究成果,並獲動畫公司邀請協助製作,亦盼未來可應用於教學。

身兼資深製片人兼電影學院副總監陳學人指,港產片以動作片及警匪片為主,認為有關AI科技普及後,將取代武師及初級編劇等工種,所節省人手成本更可用作「多拍幾套電影」,但估計未來仍需武術指導揀選生成動作影片。不過,他以獲本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的《奧本海默》為例,估計AI目前難以創作戲中原子彈爆炸的震撼場面,「AI一定不會想到,因為人類歷史上沒有那幕」,故盼「兩條腿走」,同時提升學生科技水平及創意,令他們免被淘汰。

浸大計劃藉藝術科技(ArtTech)裝備電影課程學生,暫任浸大首席創新總監劉樂庭指,浸大電影學院會利用科技促進與業界合作,為觀眾帶來更佳沉浸性體驗和娛樂觀感。浸大至今已有10間ArtTech初創公司,劉表示,冀逐步增加初創數量,稱無「硬指標」。

點擊圖片放大
+4
+3

浸大電影學院專業應用教授布嘉駿則認為,AI尚未能完全取替人,例如有學生曾嫌棄AI生成劇本文句不通,故目前只可用作搜集資料及激發思考,故無需過慮。陳杰亦認為科技為「雙刃劍」,雖會改變社會, 但能幫助內容創造者及導演減省部分工序,例如由虛擬人物先模擬動作以減低演員受傷機會。

另外,對於外界關注電影審查制度收緊,陳學人表示,「所謂紅線不紅線,每個社會都不同」,強調鼓勵學生發揮「無限」創意,同時須遵從當地法例及電檢規例要求,又提到70年代已有「紅線」,如實行電影三級制,不准出現將貓隻丟到地上等違法情節。

🎓全新TOPSchool全港中小學校搜尋器,入HKET App即睇!

下載HKET App,追蹤TOPick WhatsApp頻道,睇全方位資訊:

【全港中小學選校資訊】 【名校專區升學攻略】

【兒童健康百科】 【職場文化智慧】 【家事百科全書】

記者:梁凱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