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想敢變 我們可以! 發揮少數族裔62萬人的力量

特約

發布時間: 2024/04/12 00:00

分享:

分享:

香港作為一個多元化社會,少數族裔群體已成為社會重要的組成部分。根據2021年人口普查,香港有近62萬少數族裔人士,佔總人口約8.4%。社會若能善用他們的力量,無論是在社區發展抑或勞動力市場方面,都能為香港注入新動力。

「音樂沒有界限,所以我選擇音樂作為橋樑連繫大家。」Gurung Sachin(一位居於元朗區的尼泊爾裔音樂人)

「我期望在香港有很穩定的發展,做好自己,好好生活。」關利(Sami)(一位居於葵青區的巴基斯坦裔青少年)

「能夠以少數族裔身份擔任本地小學生的中文導師,對我來說意義非凡。」Khadija(一位居於元朗區的巴基斯坦裔中文班導師)

聚焦元朗及葵青  培育Change Agents

以上是「P.R.A.I.S.E.少數族裔適應、融入與種族共融計劃」(下稱PRAISE)其中幾名計劃大使的分享。在嘉道理慈善基金會的支持下,香港社會服務聯會自2021年開始與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及元朗大會堂合作推行PRAISE,主要在葵青區及元朗區提供支援服務,包括新來港適應計劃、健康檢查及講座、照顧家庭需要,以至青年及就業支援項目等,務求鼓勵不同年齡層的少數族裔為自己和社區帶來改變,計劃更培育了60多位青年領袖大使和70多個模範家庭成為「Change Agents」。

PRAISE在2024年3月2日假中環街市舉辦了成果展及嘉許禮,彰顯少數族裔努力融入香港和所帶來的貢獻,讓他們被更多人看見。活動邀請到嘉道理慈善基金會總裁Peter Paul de Groote、平等機會委員會主席朱敏健及一眾來自社會各界的嘉賓,共同見證計劃中具傑出表現的青年領袖與及模範家庭的成長。當日不論是主禮嘉賓或少數族裔的分享,不約而同地提到彼此有着共同的願景,共創一個更共融,讓每個人都能夠發展潛力、實現夢想的社會。

是次獎狀開放予參加者自行選擇設計及顏色,藉此帶出多元文化的訊息,同時寓意任何人都是可以選擇,為自己的未來及理想,選擇合適的道路。

青年領袖任重道遠  志向春風化雨

很多少數族裔年輕人擁有夢想和目標,他們在香港土生土長,說得一口流利廣東話,所以香港對他們來說,就是家。今年20歲的關利(Sami)作為青年領袖,積極參與及協助組織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舉辦的PRAISE活動,包括補習班、交流活動、運動班、履歷撰寫工作坊等,讓他有更多機會接觸本地社群,以及思考未來的就業方向。「我希望畢業後能夠成為一名體育教師,另一志向是加入紀律部隊,成為警隊或消防隊的一分子。」

另一名計劃大使Khadija在嘉許禮當日負責營運特色攤位,讓參加者了解及親自體驗少數族裔的文化及藝術。19歲的她因志向是成為中學英文教師,故積極參與PRAISE的教學活動,例如在元朗大會堂舉辦的不同補習班中擔任導師,為區內的小學生補習中英文,這些機會既能累積教學經驗,亦能接觸更多本地人,擴闊個人社交圈子。

以音樂為媒界 表演掀全場高潮

PRAISE計劃採取自下而上、以家庭為基礎的模式,鼓勵各年齡層的少數族裔透過不同的方式為自己、為族群、及為社區帶來改變,從而達至充權。來自尼泊爾的Gurung Sachin除了作為模範家庭上台分享外,亦領導一隊由熱愛音樂的少數族裔組成的樂隊呈獻了一場精彩的音樂演出,掀起全場高潮。

樂隊透過音樂與本地人交流,互相學習大家的文化。

Sachin表示︰「PRAISE主要幫助我們兩方面,首先是時間管理,中心的補習班不但免費,時間更安排得很好,小朋友放學後可以先回家吃點東西再上堂。這安排大大減少我們作為家長的照顧壓力。第二是個人才能的成長,當小朋友去補習課,我們可以到中心的樂隊室玩音樂放鬆及練習。」Sachin更提到因中心支持他們玩音樂及參與社區演出,所以得到與其他本地樂隊以音樂為媒界進行交流的機會,藉此加深了解。「如大家不去了解對方,是學習不到新事物的。」

嘉計禮上有不少企業代表出席,一同見證PRAISE為社區帶來的改變,希望加深企業對少數族裔的認識。其中,港鐵公司社會責任主管梁行健(Bosco)認為,PRAISE最特別的地方是以家庭為面向,從他們來到香港開始,培育興趣,協助就業。

營造共融職場  聘請少數族裔實習生

港鐵服務全港市民,當中亦包括少數族裔。「其實共融不只是種族,也包括年齡、性別等。若團隊組成愈多元,想法就會愈全面。如果他們能夠加入成為公司的一分子,我們的服務可以做得更好。」Bosco指港鐵透過參與社聯的「少數族裔專業培訓計劃」、及港鐵內部的「EmpowerZ」培訓先導計劃,聘請少數族裔實習生,其中亦有獲聘為長工的成功例子。

但他強調招聘只是第一步,公司內部需要提供配套,例如為少數族裔員工安排職場導師及夥伴(Buddy),並為部門主管提供相關培訓,以及邀請社福機構夥伴分享等,以營造多元共融的工作環境。「如果企業可以先認識這些族群的特色,例如他們的強項、所需的協助等,會有助營造合適的多元共融工作空間,同事之間亦能更有效溝通及合作以發揮優勢及創造價值。」Bosco認為職場平等在於每個人都有機會獲得符合他們需求的待遇。「這是一個過程,而我們都是在過程中不斷學習,如果有一個可集合社福機構、社企,以及企業的平台,彼此互相分享知識及資源,相信可令大家在職場共融的路上走得更加順暢。」

典禮同日在中環街市2樓24小時行人通道舉行「少數族裔適應、融入與種族共融計劃」展覽。

建造業生力軍  主動理解文化

York Joint Design & Construction Co. Ltd董事總經理郭啓源(Dixon)對PRAISE深表認同,因以他的公司為例,少數族裔現佔整體員工約3成,並發揮重要作用:「團隊穩定地有2、30名少數族裔員工,有不少都做了3、4年。我認為他們與本地人沒太大分別,只是他們有自己的文化及生活習慣,但他們的工作及溝通能力與本地員工一樣,有些甚至更加出色。所以在建築工程行業,他們同樣可以作出貢獻。」

「的確,他們入行最初是從事低技術的工種,但後來我發現他們也想『升呢』。好像我們有幾名女工,除了負責地盤日常工作外,更報讀了一些建造業安全相關證書課程。女性處事細心,有助找出潛在風險,令地盤安全水平得以提升,而且她們族群之間的聯繫十分緊密,遇事可發揮調和作用,帶動整個工作氣氛變得更加共融和友善。」Dixon建議僱主以更開放的心態看待他們:「設身處地去想,少數族裔來到這裡生活,就必須去理解這裡的文化,所以達至共融的關鍵,其實是我們應更主動去認識對方,理解他們的文化。好像有次我獲邀出席一位員工姊妹的婚禮,他們的婚禮有很多與我們不同的地方,例如禮服、飲食,但共通點是禮服一樣很漂亮,場面一樣很令人感動。對我而言,那是與他們一次很開心且難忘的相處經歷。」

62萬人的社群無遠弗屆,他們很可能是我們的同學、同事或鄰居,作為華人社群,我們需要更加主動去聆聽他們的想法,了解其文化及生活,彼此一同推動改變,才可以共建真正和諧平等的社會。

(特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