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智慧|水樽膠圈發霉藏菌嚴重可致癌 日本家務達人教3招清潔法除霉去漬

家事百科

發布時間: 2024/04/02 13:08

最後更新: 2024/04/03 19:47

分享:

分享:

水樽膠圈發霉藏菌嚴重可致癌,日本家務達人教3招清潔法除霉去漬。

【水樽/保溫杯/保溫瓶/清潔/生活智慧】很多小朋友上學都會自備水樽、保溫杯,但假如長期不清洗,杯蓋、膠圈等位置容易發霉、滋生細菌,含菌量隨時多過廁所地板,甚至有機會釋出黃麴毒素,可誘發肝癌。有日本家務達人分享3招水樽膠圈清潔法,輕鬆KO霉菌污漬。

最新影片:

水樽膠圈易成細菌溫床

日本家務達人「よしママ」(Yoshimama)生活知識網站「ESSE Online」撰文,分享清潔水樽和保溫杯膠圈,以及延長使用壽命的方法。

1. 日常使用清潔劑清洗

在日常護理方面,每次使用水樽後,即使看起來並不是很污糟,但都建議取下膠圈並用中性清潔劑清洗,有助防止污垢積聚。首先可用手指擦洗膠圈凹槽及瓶蓋,水樽內部則可用海綿清潔,然後用水徹底沖洗並晾乾。

2. 氧系漂白劑對付頑固污漬

如果水樽膠圈的污漬變得難以去除,並有黏滑的感覺,此時可以使用氧系漂白劑清潔。Yoshimama介紹,首先準備2公升40至50度的溫水,然後加入1湯匙氧系漂白劑,再拆除水樽的瓶蓋和橡膠圈,將其放於溶液中浸泡30分鐘,之後可用縫隙刷擦去污垢,徹底冲洗後晾乾。

3. 含氯漂白劑KO霉菌

如果水樽膠圈上已長出黑色霉菌,Yoshimama建議使用泡沫型的含氯漂白劑清潔。首先拆下膠圈,放在漂白劑浸泡約5分鐘,然後沖洗乾淨,由於氯氣的味道會持續一段時間,因此建議待徹底晾乾後,才將其放回水樽。

Yoshimama提醒,含氯漂白劑不可用於清潔瓶蓋和不鏽鋼內部。另外,含氯漂白劑雖然可去除膠圈上的頑固霉菌,但容易留下異味,並對膠圈損耗較大,因此建議日常使用水樽後,多用中性清潔劑清洗,亦要確保每年更換。

點擊圖片放大
+4
+3

杯内潮濕易長「生物膜」

保溫杯是細菌溫床,假如長期不洗,含菌量可大幅超越女廁地板。台灣家庭醫生陳崇賢曾在Facebook發文,指保溫杯內潮濕環境會導致長出「生物膜」,是由微生物所分泌的黏液所聚集在生物或非生物的表面;萬一由此攝入致病菌,會影響身體健康。因此,需要有定期刷洗並晾乾保溫杯再使用的習慣。

杯口含菌量超女廁地板

據台灣中興大學教授謝昌衛指出,人類的口腔本身含有超過逾2億的微生物,當人們以保溫杯飲用飲料時,保溫杯的杯蓋就口處就會因為口水的接觸而滋生細菌。

謝昌衛教授同時又對保溫杯的就口處、杯蓋底的橡膠環及杯緣處進行檢測:

檢測位置含菌量(RLU)
保溫杯就口處135 RLU
杯蓋底橡膠環78 RLU
杯緣處43 RLU
女廁地板89 RLU

從檢測發現,以保溫杯中經常和嘴巴接觸的就口處最為污糟,含菌量高達135 RLU,比女廁地板(89 RLU)為高。此外,保溫杯杯蓋底的橡膠環含菌量亦有78 RLU,情況與女廁地板相若,檢測結果令人咋舌。

膠邊3日不洗霉菌激增10萬倍

台灣東森新聞台曾委託實驗室,檢測使用1年的保鮮盒的細菌含量,儀器顯示,樣本的含菌量是「無限大」,粗略估計膠邊上的細菌數量,至少超過10億細菌。報道指,若膠圏3天不洗,霉菌便會以10萬倍增加,甚至釋出黃麴毒素,黃麴毒素為致癌物,長期攝入損害肝臟及腎藏,甚至可誘發肝癌。

建議清洗方法:

  • 經常用刀或尖利工具挖出飯盒或水樽膠邊清洗,有需要時用牙刷擦淨,完全風乾後才置回膠條
  • 若膠條出現頑固污漬,可用梳打粉溝水,用牙刷擦走或浸一晚
  • 若已出現霉點,可以稀釋漂白水浸洗,但最後必須用洗水洗淨,確保無殘留
  • 用保鮮紙分隔飯盒和蓋,減少飯餸汁滲入膠邊的機會

💯備戰考試季!立即下載免費試題👉🏻【中英數常識試題下載】

下載HKET App,追蹤TOPick WhatsApp頻道,睇全方位資訊:

【全港中小學選校資訊】 【名校專區升學攻略】

【兒童健康百科】 【職場文化智慧】 【家事百科全書】

責任編輯:王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