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旬口腔癌病人治療後無法張開口 把握言語治療復康期減吞嚥困難風險
發布時間: 2024/04/05 13:02
頭頸癌患者因手術或放射治療,口腔會有不同程度的損傷。因要清除癌細胞防止復發,部分人或需切除部分舌頭、下顎骨,甚至上下排牙齒全需移除。病人的口腔肌肉、神經均有可能受影響,繼而出現一系列的結構性或神經問題如吞嚥障礙、口齒不清、不自主地流口水等。
移除下顎骨或牙齒後,部分人雖能靠手術重建口腔結構,惟重建手術後病人仍需重新適應結構,亦需要重新訓練咀嚼、吞嚥、發音等日常功能,並不容易。
何謂吞嚥困難?
不少病人指受手術或化電療影響,於進食時有吞嚥困難,只能進食流質或糊狀食物,或完全不能進食,大大影響生活質素。言語治療師胡家明解釋,吞嚥困難並非單指吞嚥食物的動作,而是從看見或聞到食物開始,到放食物入口中用牙齒咀嚼後形成可以吞嚥的食糰,再經舌頭把食糰推至喉嚨,並經食道蠕動送往胃部為止。
整個過程中若有任何步驟有阻礙,均歸類於吞嚥困難:「將食物放入口後,舌頭會將食物撥到左右牙齒上,臉頰及舌頭肌肉繼而配合牙齒進行咀嚼動作,舌頭會慢慢把唾液和食物充份混合成可吞嚥的食糰。當舌頭將食糰推後送至喉嚨,正常人會有吞嚥反射的動作,此時氣管入口一塊名為『會厭』的軟骨組織會完全掩蓋氣管,防止任何食物和液體侵入呼吸道,食物繼而會經食道蠕動送至胃部。」
治療或致肌肉硬化及神經受損
若病人因治療而肌肉硬化、萎縮或神經受損,口腔機能或神經反應下降,均有機會影響吞嚥,以至出現「濁親」、「吞錯格」等情況。胡家明提醒:「若液體流入氣管,有機會導致即時的嚴重呼吸困難及吸入性肺炎。若出現其他併發症如發燒或呼吸道感染,會有生命危險。」
除了手術,放射治療也有機會令肌肉及黏膜組織萎縮和硬化。胡家明建議患者於開始放射治療前盡早聯絡言語治療師,並按治療進程及化電療位置來制定訓練計劃。
否則待療程完成後,部分機能或已大程度上流失,待肌肉及關節也變緊、變硬時才開始接受治療,就可能已經太遲。不但增添復康難度、影響治療效果,更有機會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盡早制定計劃有助言語治療師預計病人需要哪類型的手法按摩或口肌訓練,並視乎其治療位置(預計會)影響哪部分的肌肉來計劃。一邊進行化電療,一邊讓言語治療師觀察病人的實際情況,安排適合的口肌或吞嚥訓練、口部及喉部的肌肉放鬆、適應日常生活的運動,最後能保留到的機能就更多。」
全面評估制定訓練改善吞嚥
進行復康訓練之前,言語治療師會為病人進行詳細檢查。先透過一系列的現實導向及個人資料問題評估其認知及溝通能力,繼而了解病人的構音狀況、語言能力,再進行口肌評估,如嘴唇、舌頭、下顎等位置的協調、力量和活動幅度,並檢查其吞嚥狀況。
胡家明續解釋:「需確認病人是否有能力自行吞嚥食物,及自我保護氣管的能力有多高,再來決定用甚麼類型的食物作測試,或是否需要使用加稠的液體進行測試。」吞口水亦是其中一種測試,另咳嗽力度、發聲狀況均可反映喉部附近的肌肉控制,也有參考價值;部分病人因狀況太差,或只能用2至3毫升的水來測試吞嚥狀況,避免液體流入氣管的風險。
假如病人因手術或治療而導致嘴巴開合困難,周邊的肌肉也有硬化迹象的話,言語治療師可透過手法按摩為其放鬆,待活動幅度有改善後再進行口肌抗阻訓練,如咬牙膠,提升其咬合力量和協調性。初期需密集地訓練半年至一年,防止軟組織萎縮或肌肉硬化再復發。
若病人情況穩定,想由進食糊狀食物提升至咀嚼免治狀、一口大小或原型食物,言語治療師亦可因應其狀況,制定安全的咀嚼訓練。其中一種咀嚼訓練為以即棄茶包來包裹住軟糖、果乾等有韌性的食物,然後由治療師拿着並放入病人口中訓練咀嚼及以舌頭移動食物,模擬實際情況搓成食糰,提升其咀嚼協調能力。期間治療師會緊捉住茶包,防止病人誤吞食物。
嚴重個案開口幅度不足1厘米
曾有年過50的老師受放射治療影響,十多年來難以張開嘴巴,即使用力打開也僅得不足1厘米的幅度,故需開氣管造口及插鼻胃喉餵食,這使其更難以說話,只可發出氣聲,而且兩頰周邊肌肉早已變得僵硬,輕輕施力觸碰已有明顯痛楚。因無法張開嘴巴,病人難以清潔口腔及牙齒,口腔衞生持續惡劣。不但有口臭,更不時因吸入性肺炎而進出醫院。
最新影片推介
針對此個案,言語治療師先使用香薰治療師建議的精油為病人進行手法按摩,幫助放鬆臉部肌肉,再用棉棒為他清潔口腔。經治療半至一年後,病人的嘴巴張開幅度已大增至3厘米以上,開始能夠自行用工具清潔口腔,感染的情況也大大減少。
記者:吳霆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