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濕」「濕熱」袪濕大不同 中醫教路須分清體質對症下藥

特約

發布時間: 2024/04/09 18:00

最後更新: 2024/05/08 15:22

分享:

分享:

每朝起床總覺得頭重重、愈瞓愈攰沒精打彩,胃口變差兼有浮腫虛肥問題?香港的春夏季出名又濕又熱,尤其今年回南天相對濕度記錄接近100%,除了「外濕」影響身體狀況,都市人的生活習慣都會加重身體「內濕」,特別是夜貓子、食無定時、缺乏運動、喜愛吃煎炸油膩食物人士,都會導致濕重問題!

想幫身體祛濕,坊間雖然有不少袪濕食療湯水,不過有中醫師提醒,原來濕重體質也有「寒濕」同「濕熱」之分,症狀不同需要對症下藥,胡亂進補隨時會有反效果! 

莊菁穎 註冊中醫師

10個港人9個有濕重兼虛肥問題?全因脾胃差所致

註冊中醫師莊菁穎解釋,濕重就是肺、脾、腎等臟腑調節水液代謝功能失調,導致多餘的水濕淤積在體內沒能被及時排出,阻礙身體氣血循環,導致疲倦及有浮腫問題。

「都市人食無定時,脾胃功能一般較差,尤其工作忙碌時進食急速更會令脾胃受傷,減弱身體的排濕功能。而且香港氣候潮濕,脾胃工作量相對更大,易長期有濕氣滯留問題。」

香港人脾胃較弱,故10個港人9個也會有濕重問題。

以為只有寒濕濕熱體質之分?原來好多人都係混合「上熱下寒」體質!  

「濕重」又分為「寒濕」及「濕熱」兩種體質,各有不同徵狀及飲食禁忌。「寒濕」會有手腳冰冷、胃口不佳及胃脹情況,故忌食螃蟹、柿、西柚、甘蔗等寒性食物。至於「濕熱」則容易口渴,毛孔較粗大,亦會因為消化功能不良而引致口氣及口苦,或便後不爽的感覺,建議避免進食辣椒、花椒、龍眼等辛溫助熱食物。

但隨著都市人飲食及生活習慣改變,有些體質已不再是單純的「寒濕」或「濕熱」,尤其女性較常見有「上熱下寒」的體質。 「上濕熱會有面瘡、口舌生瘡、咽痛、口臭等熱象,下寒濕會有手腳發冷、浮腫、大便黏滯、或腹部軟胖冰涼等寒象。」 

濕重不只「寒濕」、「濕熱」體質之分,不少人出現「上熱下寒」濕重徵狀。

不少人會進食龜苓膏或土茯苓袪濕,雖然上述兩者有祛濕功效,但不是所有體質都適用,特別是寒濕及「上熱下寒」體質人士。服食龜苓膏反而會傷陽氣令體質更寒,因此並不是所有人也適合服用。濕重人士要特別留意飲食,建議減少進食紅肉、海產、生冷食物、酒或辛辣食物等。

中醫師推薦5大濕重人士戒口食物。

要長遠解決濕重問題 必須持之以恆由脾胃入手
「袪濕輕」真正有效長遠袪濕 適合所有濕重體質!


很多人以為只有春夏季才需要袪濕,但其實無論是「寒濕」或「濕熱」體質,袪濕也不能「臨急抱佛腳」,要像護膚品般恆常使用,才能由根本改善濕重體質,達到持之以恆效果。

溫和中草濃縮配方製成的維特健靈「袪濕輕」,參考了著名袪濕古方《防己黃芪湯》,同時根據現代人的體質而進行調配,蘊含防己、黃芪、靈芝、薏苡仁、白朮、大棗、乾薑7大中草藥成分,不含任何動物成分,安全可靠。十分適合脾胃較弱,能夠針對濕熱、寒濕、甚至上熱下寒等所有濕重體質。只需要每日兩粒,有效促進睥胃排水功能、排濕毒、消浮腫及去疲倦!由根源做起調理脾胃,平衡濕重體質的效果。「袪濕輕」推出至今於中港兩地極具人氣、每小時售出超過1000盒*,口碑載道!

根據袪濕古方《防己黃芪湯》調配,黃芪有益氣及利水作用,配合防己可祛風除濕。白朮則可補氣、健脾及祛濕,薑及大棗則有調和平衡作用,是適合不同體質的袪濕妙方。

萬寧指定門店及網店全新登場:https://bit.ly/3PZQ617

*根據維特健靈閃購日銷售量計算

(特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