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病|母親節回家食飯 情緒病母1句問候惹罵戰 港女嘆:同佢相處係折磨

都市病

撰文: 黃堯姿

發布時間: 2024/05/14 18:18

分享:

分享:

【情緒病/精神病/母女關係/親子】家人情緒不穩該如何招架?一名港女與母親經常因為小事爭吵,尤其當母親情緒失控口出狂言時,讓女兒倍感壓力。她明白母親的一言一行是愛自己的,但有時候直言難以忍受她的情緒失控。適逢母親節,女兒滿心歡喜難得回家與母親吃飯,沒想到母親一句「問候」再次掀起母女之間的罵戰,最終掃興不歡而散。

最新影片:

與神經質媽媽難相處 意見不合常吵架

該名20多歲港女在討論區Dcard發文分享與母親相處的難事,懷疑母親一直有情緒病但從來沒有看醫生。小時候,女事主性格沉默寡言,性格乖巧聽話,猶如母親「心目中嘅乖乖女」。直到慢慢長大,女事主開始變得有主見,與媽媽關係每況愈下,「幾乎每次見面都會嘈交收場」,她坦言對於這種關係感到很痛苦。她與媽媽不時都會有衝突,例如女事主婚禮當晚,兩人因為婚禮人情一事與女事主吵起來,

我結婚擺酒,母親會在電話問我人情點解由姊妹袋,錢銀嘢,話我啲姊妹可能會偷錢。我回應並不合乎佢心意,答咗佢姊妹信得過不會偷錢,佢會因此同我嘈交。

語出驚人極掃興 1句問候變罵戰

女事主指,除了與媽媽意見不合外,媽媽不時語出驚人,口出狂言,讓她無所適從。上周日適逢母親節,女事主一心回家打算與媽媽開心吃頓飯慶祝。沒想到甫進屋不久,媽媽再次口出狂言,讓女事主大為不悅,非常掃興。

入屋坐在梳化半個鐘後,佢問我悶唔悶,話如果悶可以去跳樓!我問佢知唔知自己講緊乜嘢,然後佢情緒激動話只係講笑。我回應佢一啲都唔好笑,佢又開始嚟料同我嘈交。

難招架媽媽情緒起伏 又愛又恨

女事主坦言對媽媽又愛又恨,形容媽媽的情緒「好似計時炸彈」,平日對她時好時壞,有時「好關心我有冇餓親,會時刻想起我,又會行街見到有衫岩我着買畀我,打電話黎關心我嘅母親」,但有時又會情緒失控地口出狂言,引起母女罵戰。女事主對此感到心很累,對於母親情緒不穩屢有發生,她坦言「內心好難過」,每次與媽媽爭吵像心如刀割,沒完沒了。

我而家心情好複雜,只想大哭一場,覺得同佢相處係一種折磨,一種惡性循環,唔知幾時先會完結。如果要具體啲形容,就好似有人插完自己一刀,親自醫返好你,但某日又再插多自己一刀,而每一刀我都好痛⋯⋯

網民:愛解決唔到所有問題

帖文下有網民留言安撫事主,指媽媽可能真的生病了,作為女兒和照顧者,建議事主先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亦有網民建議事主疏遠媽媽,先不要聯絡太多,好好保護自己,指「愛解決唔到所有問題」。

與情緒病患者相處7大方法

根據本港基督教聯合那打素社康服務情緒健康輔導服務資料,情緒病患者的腦部因某些物質如血清素失去平衡,以致情緒容易受到影響,而個人性格、價值觀和環境因素等則成為誘因,導致患者情緒失調。與情緒病患者相處有7大方法:

點擊圖片放大
+7
+6

1. 接納了解的態度

  • 要多學習認識情緒病方面的知識
  • 用愛心去幫助病者

2. 情感上的支援

  • 要明白情緒病者會孤立自己、覺得無助、別人不了解
  • 耐心的聆聽、不要批評、太早教導和給予忠告
  • 嘗試從病者角度去看問題

3. 鼓勵

  • 鼓勵病者面對自己的問題
  • 給予希望 - 提出樂觀的看法:「問題是可以解決。」「情緒病是可以得到治療;情況是可以改變的。」

4. 勸喻病人尋求協助

  • 看醫生、社工或心理學家、輔導員
  • 輕微的情緒病不一定要藥物治療,心理輔導和治療可能效果更佳。幫助病者了解自己和改善情況,發揮自己的潛能和別人的支援,去解決問題。

5. 陪伴病者

  • 協助病者尋求令自己開心、輕鬆愉快的活動,例如散步、朋友的聚會,看電影,運動等。

6. 不要指責病者「懶惰」、「不負責任」

  • 關懷、給予希望、但不要給予病者太大壓力。強迫病者做他們未能做到的事情。
  • 學習平衡點:耐性觀察病者轉變 + 給予適當的鼓勵。

7. 親友自己要注意自己的情緒健康

  • 幫助情緒病病人是件不容易的事,幫助者往往自己的情緒也易被影響,因而產生沮喪內疚、憤怒、壓力大、無助
  • 要清楚界線:我們的角色是關懷者和扶持者,痊癒是要靠病者自己的努力。
  • 要照顧好自己的心情:保持樂觀、希望、情緒平衡、若失控的話自己可以要暫時放開。善待自己,為自己保留一些空間,注意自己生活的愉快感和滿足感。

HKET App已全面升級,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健康、娛樂、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影片。立即下載︰https://onelink.to/f92q4m

追蹤TOPick Whatsapp頻道睇最新資訊︰http://tinyurl.com/3dtnw8f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