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身份做好監守  慎防被盜中招損手

特約

發布時間: 2024/06/05 00:00

分享:

分享:

「機不離手,網絡要有」彷彿已是現代生活的日常。日常生活電子化及依賴網絡解決生活事務更加是大勢所趨;亦令生活更便利及服務效率提升,但伴隨而來的或許是幾何級數飆升的網絡罪行。網絡罪行除了如破門爆竊的黑客活動之外,更加泛濫及滋擾的電子騙案更是無孔不入。自2023年初至10月,香港詐騙案件宗數已高達33,923宗,較2022年同期大增52.1%*。

而當中,部份網絡罪案更可能是因受害人自己疏忽而引致,讓「網絡扒手」有機會偷竊受害人的個人資料。這些個人資料既可在「暗網」被非法兜售,亦可直接用作製造假身份,進行信貸活動,令受害人蒙受損失。

個人資料屬於值錢資產

很多受害人在蒙受損失前都會錯判個人資料的價值,認為只要看緊自己的戶口,資產沒有被盜,就已經等同安全。但其實在今時今日的數碼時代,個人資料就已等同一把可打開保險箱的鑰匙,個人資料既可被出售謀利,亦可用於各式各樣的詐騙手段,例如冒名盜用或申請信用卡、假戶口借貸等。

個人身份被盜的方式及渠道多不勝數,而且出現的損失亦通常是非即時性的,直至騙徒利用資料採取了連串行動之後,受害人才會得知其損失,亦往往因此難以追討。

如何有效守護你的個人資料? 

與其後知後覺再彌補損失,不如主動開始為自己的個人資料加強保護。「信貸提示服務」就扮演著「個人資料監守者」的角色,時刻監察用戶信貸報告內的重要項目,當中包括:信貸報告出現新的查詢紀錄、名下新開設的信貸帳戶、地址及電話號碼,當這些重要項目在信貸報告中出現變更時,環聯的信貸提示就會以短訊(SMS)及/或電郵方式通知用戶,助用戶減低身份被盜風險,守護財務健康。

除了守護身份資料的貼身保鑣之外,用戶亦需留意有沒有遭遇「暗算」。所謂的「暗算」就是個人資料包括住址、身份證號碼、信用卡號碼、護照號碼、甚至是遊戲帳戶在暗網外洩, 令個人資料流傳於一個充斥網絡罪犯及數碼詐騙集團活躍的地方。

若不想自己的個人資料成為「老鼠貨」,就可登記使用「暗網監察服務」,讓它代為潛行暗網進行監察,一旦有任何發現,用戶便會立即獲得通知;而且更可追蹤過去資料外洩的情況,「暗中」守護用戶的資產。

已登記用戶於手機APP登入便可以查閱最近的信貸提示及/或暗網監察提示。

在明在暗做足保護 個人身份確保安全

環聯的雙重身份保護工具──「信貸提示」及「暗網監察服務」,可確保用戶的個人資料一旦在信貸報告中出現重要變動或出現於「暗網」之上時,就會立即收到通知,助用戶及時堵截可疑交易,大大降低蒙受損失的風險,從而建立起安全健康的財務狀況。

好消息是環聯的「暗網監察服務」設有30天免費試用服務。更可以配合免費「基本信貸提示服務」做好雙重保障!

立即行動!避免成為下一個身份被盜受害者!

*資料來源:政府新聞公佈 https://www.news.gov.hk/chi/2023/12/20231214/20231214_203304_834.html

(資料由環聯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