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要及時|父母離世後陷入悲傷情緒難自拔 護士分享如何面對年邁母親心安之法

家事百科

發布時間: 2024/06/10 23:31

分享:

分享:

《生生》劇照

最近,好朋友們的父母接二連三過世,我忽然成為「御用樹洞」,聆聽他們。對我們來說,悲傷其實是陌生的。旁邊的人或許以為—時間過了就好,讓自己沒有空去想,就不用面對痛苦悲傷。我卻觀察到,很多人逃避、不敢去想,其實是害怕自己哭到停不下來。幸好,我的朋友們願意多談一點,觀照這種情緒。

提及死亡是華人社會禁忌,我們很少討論,也不知道該怎麼面對。有時候死亡會預告它的到來,讓我們有時間陪伴生病的家人走完生命歷程;有時候死亡來得無聲無息,毫無防備。失去家人時,該怎麼梳理悲傷情緒?

我有位朋友想為母親做一個電子相簿,在喪禮時播放,結果選擇連續數天埋頭埋腦,揀取母親最漂亮的相片,她找到我們小時候的合照,就傳信息給我,拉三雜四說幾句,感覺好些,但仍難掩悲慟。另一位知己的父親去世,他沒有說甚麼,只是馬不停蹄為亡父做佛事,點燈超渡,誦經祈福。一天接一天,不到49天,他已經徹底走出悲傷。

在佛教看來,生死循環,本來是自然不過的事。我那位好知己,所以能豁達,是因為他在做佛事的時候明白到:人在生前受了時間和空間的約束,不能隨心所欲,也無法返老還童。到年老,這個身體所帶給我們的煩惱,遠比帶給我們的快樂多。一旦死亡,精神脫離形體桎梏,向下一站啟程。

悲傷是無法避免,因為過去與逝者有太多回憶,難以接受在生命中少了一個親人。從他們身上,我反而有另一個發現:不是臨終才需要關懷,長輩在生的時候就要給予照顧。再者,臨終關懷也不是只對臨終病人所做的照護,而是對其他在生者施以一種廣義的死亡教育:若有信仰者,便唸經;若無信仰者,亦可調整心情為這終有一天起行的旅程好好準備。

我最近除了向年事已高的母親多加喧寒問暖,還教她保持心安之法。漸漸發現,對她對我,都是一種生命關懷。

下載HKET App,追蹤TOPick WhatsApp頻道,睇全方位資訊:

【中小學試題免費下載】 【名校專區升學攻略】

【兒童健康百科】 【職場文化智慧】 【家事百科全書】

撰文 : 金鈴 護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