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信書院國際化土壤培育未來領袖 首批中學生製造人造衛星創歷史

中小學

發布時間: 2024/06/12 15:00

最後更新: 2024/06/12 15:45

分享:

分享:

有沒有想過中學階段已有機會設計及製造人造衛星,或是前往維也納與音樂家交流,以至到泰國拯救海龜?位於元朗區的直資一條龍學校基督教香港信義會宏信書院(下稱宏信書院),致力開拓國際化的教學環境、語言及課程,結合引領學生走向世界的「全球教室」,為他們帶來不一樣的學習經歷,培養廣闊的世界觀,逐步建立學生成為樂於貢獻社會的未來領袖。

十名同學遠赴西伯利亞,在專門培育俄羅斯資優學生的薩哈科學院專家指導下,成為首批參與自行製造人造衛星並完成升空測試的香港中學生。

早前十名通過選拔的宏信書院中學生在總校長林克忠博士帶領下,遠赴西伯利亞,在滙聚頂尖科研人才並銳意培育俄羅斯資優學生的薩哈科學院專家指導下,成為首批參與自行製造人造衛星並完成升空測試的香港中學生。而這個由他們參與製成的人造衛星更將於11月發射至太空,正式開始運作收集數據,讓他們了解氣候變化對自然生態及人類活動所帶來的影響。

林克忠博士指出,學校在學習環境、語言、課程及活動等不同範疇,全方位提供豐富的國際化土壤,助同學及早擴闊眼界與人脈關係。

獨設全球教室 鼓勵學生走向世界

事實上,該項鼓勵學生實現航天夢的創舉,正是這所國際化學校的標誌性項目—「全球教室」其中一項重點活動,旨在啟發他們對科學知識的追求與實踐,為日後加入科研及初創行列作好充分準備。林克忠博士指出,作為全港唯一一所覆蓋小學至高中12年國際IB課程的直資學校,宏信書院期望每位各有專長及興趣的同學,皆可在中小學享有非一般的豐盛學習旅程,從而建立廣闊的國際視野,對世界不同的人事物皆具備透徹的了解,令他們日後處身任何行業及地域,同樣有志為社會、為地球作出貢獻。

「宏信書院以『一條龍』形式提供小學到高中課程,最大特色是結合國際IB課程與本地課程,讓學生可將家國情懷與國際視野兼收並蓄,獲得最大的學習效益。」林克忠博士稱,該校的國際化土壤豐富,除了國際課程及以英語授課外,全校近半數老師來自世界各地;而在1,200個學生中,也有約200位學生從20個國家及地區前來,形成國際化的學習氛圍,並及早在中小學建立多元化的交友圈,有助擴闊眼界和人脈關係。」

除引領學生走向全世界,宏信書院亦歡迎來自全球各地的學校前來交流。圖為新加坡學校Victoria Junior College來訪,獲得親切接待。

俄羅斯Alabuga International School到訪宏信書院,與該校學生一同上課一個星期,俄校學生並擔任小導師教授俄文。

建立國際化思維   活動跨越四大洲

為實踐推動國際化發展的目標,見證學生不斷茁壯成長的基督教香港信義會宏信書院生涯規劃組主任林浩銘老師闡釋,宏信書院特設四大項目,包括 一)引領學生走出香港;二)接待海外學生到校交流;三)開展網課打破地域限制;四)推動「筆友」計劃,鼓勵同學與六大洲的內地及海外學生透過書信及社交媒體保持緊密聯繫;學生未來的事業發展不再局限於香港,而是廣及大灣區以至全世界。

「全球教室是我們引領學生走向全世界的核心活動。以本年度為例,由3月21日開始,學校在為期一至兩周內,安排了16團超過500名師生,分別到訪跨越四大洲逾十個國家及地區的學習團,足跡遍及亞太地區的西伯利亞、日本、泰國及內地(包括台灣及香港)等;大洋洲的斐濟;歐洲的奧地利及巴爾幹半島,以及北美洲的美國等。」林克忠博士補充,各團完成活動後,校內會舉辦成果展示日,同學設置攤位展出學習成果,每次皆獲得眾多家長的正面回饋,對子女於「全球教室」中所取得的學習成果及成長感到鼓舞。

學校組團到泰國宋卡觀察紅樹林了解生態系統。

覆蓋學科全面 關顧不同興趣

全球教室以拓展國際視野為目標,全面關顧每位同學的興趣及專長,以便安排他們組團到訪不同地區。林克忠博士引述,有關活動主要分為五大範疇:

1. 科學創科教育:除了於西伯利亞製作人造衛星外,亦有同學前赴位於美國佛羅里達州的太空總署,進行為期五天的太空體驗營,深入了解太空探索的發展過程,以至對社會及經濟方面所帶來的影響。

2. 文化保育體驗:既有前往日本認識該國的國技,如劍道、棒球、相撲、弓道等,同時體會茶道、和服等當地的傳統文化;也有到訪中國佛山,探索獅舞(「廣東醒獅」) 及詠春拳等具代表性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有參觀位於廈門市已登錄於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鼓浪嶼;以及到福建土樓體驗搽茶,品嘗客家和閩南的美食,以了解閩南文化的歷史與變遷。

3. 社會服務:踏足斐濟建設農村,以實現IB教學中的「以行動回饋社會」;也有團隊在香港,參與「蒲書館」、「再皂福」等本地社企的義工活動,以行動回饋社會。

4. 環境保育:有團隊到泰國宋卡透過觀察紅樹林及接觸海龜,了解生態系統如何互相聯繫;另有同學赴沙巴觀察蘭花、大王花及長鼻猴,藉此認識不同物種的生態關係。

5. 歷史之旅:到訪巴爾幹半島,深入了解克羅地亞、波斯尼亞及黑塞哥維那的政治、經濟及社會發展,如何塑造該國文化,進而讓同學加深認識塞爾維亞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關鍵角色,思考戰爭的遺害。

該校學生透過參與製造人造衛星,對科學探索興趣大增,也收穫難能可貴的實踐經驗。

專家網上授課 掌握實踐體驗

隨着STEAM教育在港愈來愈受重視,有感實踐體驗對同學尤其重要,經雙方詳細討論,促成這次合作。

「薩哈科學院先為通過選拔的學生設計綫上課程,由莫斯科國立大學及西伯利亞國立航空航天大學的專家、教授共同授課,教學內容涵蓋有關大氣層、太空科學和人造衛星的原理和操作,繼而在薩哈科學院研究員的指導下進行設計及實驗。」親自率團前往西伯利亞首都雅庫茨克的林克忠博士喜稱,一眾同學將於今年11月遠赴俄羅斯東方太空發射場,親睹衛星正式升空的珍貴時刻。

實踐中學習 全球處處是教室

常言道:「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宏信書院推展的「全球教室」項目,將兩者的優勢合而為一,兩名分赴西伯利亞及泰國的學生分享難忘體驗時同稱,活動令他們可以跳出書本和課堂,走進全球不同地區,在探索和實踐中學習。

Mak和Christy 通過參與「全球教室」活動,分別前往西伯利亞協助製造人造衛星,以及到泰國拯救海龜及進行生態保育,獲得非一般的學習經歷。圖為兩人與林克忠博士及林浩銘老師合照。

就讀9年級的Mak憶述參與人造衛星製造的經歷,依然萬分雀耀。他闡釋,自小喜愛科學,當知悉學校聯同薩哈科學院推出這個活動,即參與選拔,爭取在中學留下非凡經歷。「學校一向重視推展個人化學習,我亦期望可由興趣出發,藉此擴闊思維及知識層面。」

以投身科研為目標  應對氣候變化

Mak直言,地球只有一個,深信只有通過各國共同合作才可達成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應對氣候變化的挑戰。西伯利亞之旅讓他體會到,即使兩地的語言及文化存在差異,仍可通過共同目標,加上科技的輔助,作出友善交流及協作,最終製成前所未有由香港中學生參與製作的衛星。「置身永久凍土進行探索,亦令我可窺視全球暖化帶來的影響,如土地變得鬆軟,珍貴的自然資源流失等,啟發我以參與科研工作為目標,冀促進國際之間的合作,共同為人類及國際社會作出貢獻。」

Christy與多位學生隨團到泰國南部與當地大學生合作,身體力行參與拯救海龜等生態保育活動,並到訪當地農村學校。

現為11年級生的Christy熱衷參與社會服務,早前到泰國參與拯救海龜,為保護環境出一分力。「我們前往泰國南部舊城,與當地大學生合作及交流。印象尤深是這個地區的建築風格深受中國及外國文化影響,反映全球化發展隨處可見,學生應及早建立國際化的思維,方能配合世界的發展趨勢。」

積極服務社會 盼為保育出力

在環境保育方面,Christy稱,當地漁民對休漁期欠缺認識,加上採用魚網捕撈,危及大量海洋生物。是次經歷讓她體會到公眾教育的重要性,冀可改變他們積習良久的捕魚方式,令海洋環境、漁農業持續發展、海洋生物亦有得益。「我們此行曾探訪農村小學的學生,雙方以摺紙等遊戲打破隔閡,留下難忘回憶。另一意外驚喜是這個泰國舊城正爭取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我們因而有機會協助當地保育團體撰寫申請計劃書,對我們而言是難能可貴的體驗。」

(特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