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中大研mRNA藥物「導彈式」攻擊鼻咽癌細胞 料成重要新治療選項

社會

發布時間: 2024/06/20 21:24

最後更新: 2024/06/20 22:46

分享:

分享:

中大研發mRNA新藥,對抗鼻咽癌。(梁偉榮攝)

中大與美國實驗室合作研發針劑mRNA藥物,研究團隊透過激活致癌EB病毒,從而令潛伏病毒進入「裂解周期」,啟動EB病毒的「自殺機制」,從而殲滅宿主癌細胞,而新藥副作用少,初步評估副作用猶如mRNA新冠疫苗,團隊發明獲日內瓦發明獎。

領導研究的中大病理系教授羅國煒表示,鼻咽癌過往未有標靶療法,新藥可為多線治療均失敗的鼻咽癌病人,提供新治療選項。團隊已就研究申請專利,並合組公司,計劃與大型藥廠合作共同研發藥物,預料約4年時間可進入人體臨床測試。

於廣東地區高發的鼻咽癌,於20歲至44歲男性常見,其中一個主要成因是EB病毒。近7成病人發現時為第三至四期,目前主要手法為電療,不過復發機會相當高,5年存活率只有6成至8成半。

中大醫學院病理解剖及細胞學系羅國煒表示,致病的EB病毒平常「潛伏」於人體內。團隊發現病毒一項特殊的「裂解機制」,因此合成出人工設計的mRNA藥物,成為「裂解誘導劑」,進入癌細胞並令病毒於48小時內裂解,猶如「將匿埋的敵人認到佢」,最終令宿主細胞於過程當中死亡,研究團隊將藥物形容為「聰明導彈」。

羅國煒表示,在6個療程的小鼠實驗中,成功令腫瘤細胞消滅。除了對應有mRNA藥物進入的癌細胞。由於進入「裂解周期」,人體會製造出抗原,並引發免疫效應,可將8成至全部癌細胞殺死。羅國煒指,實驗中小鼠細胞未見有異常,由於是人工設計的合成蛋白,不會對正常細胞有影響,預料mRNA新藥的副作用較其他療法低,副作用如同mRNA平台的新冠疫苗。

羅國煒指,新藥研發初期,當病人多線治療失敗,才會考慮採用。羅國煒指,有部分病人於進行電療、以及化療後,癌細胞復發,需要手術將組織再切除。正與耳鼻喉及腫瘤科醫生研究,是否可以用新藥取代手術,減低切除組織對病人術後生活造成的不便。

研發獲日內瓦發明獎,並已申請專利並合組公司,計劃與藥廠合作,期望約4年時間可開展人類臨床試驗。本身為中大一期臨床研究中心總監的腫瘤學系教授馬碧如表示,會先安排對治療無效、以及確診時末期的病人進行臨床研究,測試新藥於人體效用、以及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