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加學費|醫科課程成本高 教育局:培訓醫生能惠及社會

社會

發布時間: 2024/06/20 23:21

最後更新: 2024/06/21 11:48

分享:

分享:

中大同時指分階段加學費是「體諒學生的做法」。(資料圖片)

政府以學費成本收回率多年來持續下跌作為加學費理據之一,由於不同學科成本差異甚大,有議員提議政府討論按學科釐定學費的可行性;惟教育局及教資會均表示,不按學科收學費,可讓學生按志向能力選科,個別成本較高的學科如醫科旨在培訓醫生,能惠及整個社會,社會應從宏觀角度看待。 

惠及社會 應宏觀角度看待

大學學費成本收回率目標18%自90年代沿用至今,教育局提供數據顯示,現有學費水平自13/14年起已長達10年未達標,本學年預測只有12.9%,2024/25學年凍結學費,再跌至12.5%,即使連續3年加學費後,27/28學年也只能改善至13.4%,遠遠未及18%目標。政府解釋,多年來學費成本收回率受經濟起伏波動,而提供高等教育的成本普遍呈上升趨勢。

選委界立法會議員、嶺南大學協理副校長劉智鵬今表示,調整學費並非為解決政府財赤,亦非為大學提供更多經費,而是要啟動停擺逾20年的學費調整機制,故現時應檢討有關機制,或討論不同科目不同學費的可行性,以便日後按學科成本釐定學費,但他不贊成以不同學科畢業生薪酬作為調整學費的參考。

教育局及教資會均回覆表示,政府一直無為資助大學不同學科設不同學費水平,背後理念是希望同學按其志向及能力選擇最適合的學科,毋須顧慮財政負擔,舉例指個別成本較高的學科,如醫學旨在培訓醫生,以滿足社會對醫療服務需求,能惠及整個社會,故應從宏觀角度看待。

本報今日報道教資會統計22/23學年個別大學學科課程人均教研開支,已提升至接近60萬元,成本最高3甲是醫學、牙醫及物理科學。教資會覆稱,上述是由大學自行匯報的人均開支數字,涉及大學財政狀況及其他收入等,與政府所計算成本不同,並以同一學年為例,每名受資助學生平均成本約為30多萬元,比大學提供數字顯示的28.8萬元更高;教資會未有提供按政府計算方式統計的各學科成本。

對於政府提出調整大學學費建議,城大、浸大、科大、中大、教大、理大及嶺大均表示理解;中大同時指分階段加學費是「體諒學生的做法」,並將加強對學生的經濟援助;港大則稱會繼續完善獎、助學金計劃等。

下載HKET App,追蹤TOPick WhatsApp頻道,睇全方位資訊:

【中下學試題免費下載】  【名校專區升學攻略】

【食物安全超市大搜查】  【職場智慧求生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