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入外勞|聖公會護理院引入2成外勞 增人手助吸本地員工

社會

撰文: 吳穎嵛

發布時間: 2024/06/24 20:42

最後更新: 2024/06/25 13:08

分享:

分享:

左起:聖公會護養院服務總監姚麗珊、助理總幹事(安老服務) 周美恬。(王韻青攝)

政府去年6月推出院舍輸入護理員特別計劃,整體輸入配額上限為7000個,當局早前建議院舍輸入護理員特別計劃今年第三季起額外提供8000個新配額,3年內分批分配予院舍。聖公會護養院目前有19名外勞護理員,佔整體護理員兩成,護養院透露,護理員人手問題嚴峻,最困難時只得6成員工,目前已填補到9成,人手穩定後,反而吸引更多本地員工入行;護養院又稱,提供宿舍及培訓成本高,再增加外勞比例有困難。

聖公會護養院目前提供280個宿位,有100名護理員,其中19名為外勞,佔整體護理員兩成。福利協會助理總幹事周美恬指,護老院舍人手短缺問題不是新鮮事,行業過去20年一直都受相關問題困擾,近10年情況更越來越差,又指安老服務行業本身涉及很多厭惡性工作,入行的人少,陸續退休的人亦多。護養院服務總監姚麗珊透露,護養院於疫情早階段只有約6成全職員工,其餘空缺都是靠退休後、或者透過中介公司聘請的兼職員工,人手問題十分困難。

20名外勞僅1名有經驗 機構提供一對一支援

護養院2022年聘請首批6位外勞,去年再聘請14位,其中1位已離職。19名外勞包括農民、幼稚園老師等,只有1名於內地有相關經驗,部分則於疫情期間曾到亞洲博覽館協助照顧患者。姚麗珊指,機構會提供最少兩天的全日培訓予勞工,首三個月亦會提供一對一的支援,由本地員工照顧外勞,教導他們實務技巧。

姚麗珊形容,內地勞工「肯學肯做」,適應得不錯,惟語言及溝通上需要時間磨合。姚麗珊舉例指,廣東話「床褥」是放在床架上、厚厚的那張,「床墊」則是薄薄的,「我地話移一移張床褥,整好張床單嘅時候,會疑惑佢地點解搞張床墊,呢啲術語會有唔同」。不過,她指本地員工會教導外勞廣東話用字、術語及技巧,評核合格就可以「放心俾佢地做」,機構亦會派主管及宿舍舍監定期關心他們的情況,確保他們適應在香港的生活和工作。

請外勞反而吸引本地人入行

目前院舍人手已填補至約9成,周美恬指,人手足夠有助改善服務質素及工作環境,員工亦「喘得過氣來」。她續稱,外勞慢慢上手、可以獨立完成工作後,本地員工會「輕鬆少少」,人手穩定後,反而吸引更多本地員工入行;新的本地員工加入時有支援,留下的機率高了,認為聘請外勞有好處。

當局目前規定,院舍本地及外勞的比例需為2:1,護養院仍有空間聘請更多外勞。被問到未來會否增加護養院的外勞比例,周美恬稱「絕對唔會去到咁樣(2:1)」,因消化外勞有一定難度,形容聘請外勞涉及「十分十分十分之多嘅工作」,包括安排簽證、培訓、宿舍等,牽涉的資源和人手衆多,對整個機構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承擔,加上政府給予津助院舍的預算是固定的,「無啦啦run多間宿舍係好高難度嘅動作」。她指,除外勞外,機構亦會重聘已退休、富經驗的護理員,亦會聘請曾就讀相關課程、知識層面及護理能力較高的畢業生加入保健員崗位,如本地沒有人才加入,才會考慮聘請外勞。

下載HKET App,追蹤TOPick WhatsApp頻道,睇全方位資訊:

【中下學試題免費下載】  【名校專區升學攻略】

【食物安全超市大搜查】  【職場智慧求生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