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類過敏|中大醫學院:吞拿魚、三文魚致敏程度低 過敏者可於醫生監察下試食

社會

撰文: 陳展棋

發布時間: 2024/07/16 16:08

最後更新: 2024/07/17 00:06

分享:

分享:

中大醫學院指,魚類過敏程度取決於小清蛋白水平。(曾耀輝攝)

不少兒童均有食物過敏,其中魚類是常見致敏原之一。中大醫學院兒科學系早前招募249名魚過敏兒童患者,當中發現4成魚過敏患者,對某部分魚類有耐受性。即使兒童驗出有魚類過敏,於醫生臨床判斷、以及監察下亦可嘗試食用,以攝取足夠營養。團隊亦發現,三文魚、吞拿魚以及鱈魚致敏度相對低,過敏兒童可先嘗試這類魚類產品。

魚類的過敏原8成是來自小清蛋白,中大兒科學系助理教授梁詩彥表示,過往不少患者,進行傳統的皮刺測試、以及抽血測試,則會「全戒」魚類,影響營養吸收。不過事實上,由於不同魚類的小清蛋白高度相似,即使患者對部分魚類沒有過敏,亦可因交叉反應性而出現假陽性,機會更可高達8成。

中大招募平均4歲的249名兒童,為兒童進行多項測試,發現4成對部分魚類有耐受性,當中3成患者可服食三文魚,不過食淡水魚則容易有過敏反應。中大認為,與不同魚類的小清蛋白濃度水平有關,當中淡水魚例如鰂魚、鯰魚以及鯇魚致敏度高,其次是石班和鯡魚、致敏機會最低為鱈魚、大比目魚、三文魚、以及吞拿魚。

食米水亦出疹女童   逐漸可吃三文魚 

現年20歲的Grace,初生期間有嚴重過敏。她媽媽王太表示,Grace出生後3日已有嚴重過敏反應,有出疹及腸胃炎情況,6個月時嘗試轉食米水即出疹,連觸碰蕃茄、提子亦可敏感。Grace15個月大時,家人給予她食「半隻手指甲大」的淡水魚,隨即眼部水腫、出疹甚至呼吸困難,一度需要入急症室。

多年來徹底戒口,食鹽要加碘、直至13歲時到中大就診並進行測試,發現可以進食三文魚,終可「堂堂正正」食魚。王太表示,即使現時能食三文魚,不過仍要小心留意部分外形類似魚類是否可食用。王太寄語同路的家長,要教育有過敏徵狀的兒童,需要自己學習分辦食物可否進食,不要隨便接受別人提供的食物。隨著幼童年紀增加,敏感情況有機會可改善。

現年20歲的Grace,幼年期間曾有嚴重過敏。(家長/中大醫學院提供)

過敏兒童可先進行傳統測試   偏啡色魚肉致敏度相對低   

團隊亦表示,魚類營養素例如奧米加3,於其他食物較難攝取,希望透過「魚類致敏階梯」,令過敏兒童吸收營養。梁詩彥就提醒,從外觀亦可一定程度分辦魚類致敏程度的高低。當中魚肉偏向啡色的魚類,例如三文魚、吞拿魚致敏機會低;魚肉偏向白色、魚肉較為「實淨」的淡水魚,致敏度則相對高。

目前的過敏測試,分為傳統點刺及抽血測試、以及「金標準」口服激發測試。兒科學系教授梁廷勳表示,傳統的皮刺測試、以及抽血測試,已足夠7-8成的過敏兒童作診斷,未來亦希望有更針對性的測試劑,提升準確度。

至於口服激發測試,則適合病歷、以及測試結果不吻合的患者、或者已因沒有攝取魚類而營養不良患者,需時共兩天。梁廷勳提醒,魚類的致敏原較高、可致過敏性休克,需要進行進行過敏科評估後,醫生有把握、並於監察、甚至備用藥物下,才嘗試低過敏度的魚類。

團隊提醒,魚類及其他海鮮致敏病理不同,三分之一魚類過敏患者,未有對貝類或甲殼類有過敏,即使魚類過敏,亦未必需要全戒其他海鮮。另外,未來亦希望更精準分析魚類的過敏度,例如過敏程度中等的石班魚,可以進食的份量等,亦希望為其他可致過敏的食物,例如小麥進行研究。

(曾耀輝攝)

(曾耀輝攝)

記者:陳展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