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攻略·二十四節氣立秋|夏秋交替天氣持續濕焗 中醫拆解食蟹宜忌+2款食療健脾化濕
撰文: 羅嘉欣
發布時間: 2024/08/06 17:25
最後更新: 2024/08/06 17:26
【立秋/廿四節氣/二十四節氣/養生/中醫/食療/湯水食譜/立秋湯水】今日(7日)是二十四節氣立秋,立秋預示着炎夏即將完結,註冊中醫師原穎欣指出,此時又可稱作「長夏」,濕氣充斥,容易令人體積聚濕氣應如何調理?此外秋季即將至,又到食蟹的季節,想要一飽口腹又無損健康,又有甚麼需要注意?
最新影片:
原醫師指出,雖然踏入立秋,但香港屬亞熱帶氣候,一般氣温尚未會明顯轉涼,而中醫會將一年分成「4+1」個季節,於夏秋交春替之時加入一個較短的季節,稱為「長夏」。中醫角度而言,「立秋正正歸屬長夏」,此時特點為暑濕之邪最盛,夏季暑熱未去,天上驕陽似火,地氣上蒸而為濕,加上夏秋之間容易下雨,濕氣充斥,容易令人體積聚濕氣,出現以下3大健康問題:
立夏暑濕較盛 應注意3大養生貼士
立夏又濕又焗,原醫師強調長夏暑濕較盛,大家應從飲食及生活習慣方面著手,避免中暑及形成濕氣:
- 飲食忌生冷油膩:忌生冷食物、減少奶類及油膩食物, 生冷食物易影響腸消化功能,令痰濕生,而奶類及油膩食物較滋膩難消化,亦較易形成濕氣。
- 適量出汗以助排出濕氣:可每週進行一至兩次帶氧運動,令身體稍微出汗,有助排出濕氣。此外,避免長時間逗留冷氣房,除了容易受寒外,亦有礙身體正常排汗,令濕氣難以經汗液排出。但汗血同源,亦不宜進行過度劇烈運動,只需稍微出汗即可達致排走濕氣效果,無需「爆汗」。
- 避免於正午外出:正午氣温高,暑熱之邪最盛,容易感暑,令身體出現乾燥脫水,身熱體倦等情況,如必需外出,要注意補充水份及定時到陰涼處休息。
5類人秋日食蟹要謹慎
立秋後開始進入蟹季,惟醫師引用《本草綱目》記載,指中醫角度而言蟹性味為鹹、寒,脾胃虛寒人士,如平素大便稀溏不成形、容易腹瀉者、大病初癒或小孩長者等脾胃較虛弱人士,應特別注意控制食用份量;另外,由於蟹有機會含有較大量致敏物質組織胺,容易誘發及使皮膚病加重,因此濕疹患者及有皮膚問題患者,例如蕁麻疹等。原醫師強調,食蟹前謹記要先去除蟹胃、蟹腸、蟹心、蟹腮,消化及過漏系統較骯髒,而蟹心則較寒涼,皆不宜進食。
進食後可以煎煮紫蘇生薑茶,以中和蟹之寒性。紫蘇葉性辛温,可解魚蟹之毒引致的腹痛吐瀉;生薑性辛温,有温中散寒作用,另還亦可加入少量藿香及陳皮加強功效,藿香有較佳化濕作用,陳皮則健脾理氣。
紫蘇生薑茶
材料:紫蘇葉10克、紫蘇葉兩片、 藿香5克、陳皮3克
做法:
1.洗淨材料後,三碗水煎煮;
2.水沸騰後煎約15分鐘即可,可代水飲用。
立秋節氣11大養生食材
原醫師解釋指,中醫角度而言「長夏屬土」、着重養脾胃, 食材以健脾袪濕清暑為主,其中又以「五谷為養」,五谷類善能補脾胃,當中又以白米最佳,其性味甘平,最善脾胃,亦適合脾胃虛弱人士;另外有11養生食材,亦可於立秋節氣消暑、健脾兼去濕:
黃色食物入脾,有補脾作用:如小米,南瓜,黃豆
適量進食瓜類消暑:青瓜,冬瓜,苦瓜
健脾袪濕藥材:山藥,蓮子,扁豆,薏米,陳皮
健脾袪濕清暑湯
原醫師又分享一款有助健脾袪濕清暑湯,湯水鮮美、老少皆宜:
材料:鮮粉葛 300g、淮山 20g、蓮子 20g、芡實 20g、生熟薏仁 30g、赤小豆 20g、扁豆 20g、五指毛桃 20g、花旗參 15g、蜜棗 3粒、可自選加入瘦肉400克或烏雞一隻
做法:
1. 粉葛去皮切件,藥材類洗凈後先浸泡半小時以上;
2. 肉類先清洗及切件;
3. 全部材料連浸泡用之水加入煲中;
4. 加水後煮滾15分鐘再蓋上鍋蓋;
5. 以中小火煲約1小時即可。
HKET App已全面升級,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健康、娛樂、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影片。立即下載︰https://onelink.to/f92q4m
追蹤TOPick WhatsApp頻道睇最新資訊︰http://tinyurl.com/3dtnw8f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