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癌丨台48歲女議員許家蓓不敵子宮內膜癌離世 醫生:「異常出血」是警訊

健康資訊

撰文: 羅嘉欣

發布時間: 2024/09/20 11:04

最後更新: 2024/09/22 09:46

分享:

分享:

【許家蓓/子宮內膜癌/抗癌/病逝/症狀/異常出血/警訊/高危人士】台灣民進黨台北市議員許家蓓,自今年5月證實患上子宮內膜癌,惟由於癌細胞已擴散,短短數月病情已急轉直下,最終於9月18日凌晨2點25分病逝,終年48歲。

最新影片:

視訊播放器 正在載入。
目前時間 0:00
總共時間 0:00
載入完畢: 0%
串流類型 直播
剩餘時間 0:00
 
1x
    • 章節
    • 關閉描述, 選擇
      Advertisement

      綜合台灣傳媒報道,現年48歲的台灣民進黨台北市議員許家蓓於今年5月發現罹患子宮內膜癌,且癌細胞已擴散,演變成轉移性骨癌。雖然接受化療後她病情一度有改善,而且非常樂觀,期望康復後可投入抗癌公益活動。可惜的是,她最終亦不敵癌魔,於9月18日凌晨2點25分病逝。

      子宮內膜癌香港第四位最常見的女性癌症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於2021年公佈的最新數字,子宮內膜癌是香港第四位最常見的女性癌症。臨床腫瘤科專科張明智醫生受訪時更指有年輕化趨勢,雖然50歲以上的病例較多,發病年齡中位數為55歲,但年輕如30、40歲都有確診病例。

      張明智指雖然子宮內膜癌的成因仍然未明,但於臨床統計上,醫學界留意到有幾類因素會增加患病風險,而且都與賀爾蒙轉變有關。

      患子宮內膜癌7大高危人士

      點擊圖片放大
      +6
      +5

      4大常見子宮內膜症狀

      點擊圖片放大
      +3
      +2

      治療子宮內膜癌的方法

      張明智指手術為主要治療子宮內膜癌的方法,切除範圍包括子宮、子宮頸、輸卵管、卵巢、部分陰道及附近的淋巴組織,手術後會為已切除的器官組織做化驗,了解腫瘤的類別和擴散範圍。術後傷口康復期一般為2至4星期,一兩個月即可如常生活、上班,1期病人可能只做手術就夠。

      若結果發現癌細胞惡性程度高,或已侵蝕子宮肌肉或子宮頸,需再做放射治療或化療,減低復發風險。

      醫生會循化驗結果視乎高危位置,如盤腔抑或陰道口,從而選擇做哪種治療。

      HKET App已全面升級,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健康、娛樂、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影片。立即下載︰https://onelink.to/f92q4m

      追蹤TOPick WhatsApp頻道睇最新資訊︰http://tinyurl.com/3dtnw8f5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