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角開槍案|研思覺失調學者:患者易感覺環境不安全 近十年罕與警溝通、盼加強培訓

社會

發布時間: 2024/09/25 22:04

最後更新: 2024/09/26 11:44

分享:

分享:

(資料圖片)

北角錦屏街開槍案發生超過一周,疑患思覺失調男子於警員到場時揮舞菜刀及利剪,警告不果後被開槍擊斃。隨著離世患者親屬向投訴警察課舉報,有關如何處理精神科病人的突發事故,再牽起討論。

思覺基金成員,港大臨床醫學學院精神醫學系臨床副教授陳喆燁,深入研究思覺失調多年,除了曾發布全港公共意識調查,亦是瑪麗醫院思覺失調服務計劃的榮譽顧問醫生。過去多年見証本港思覺失調治療的發展。

陳喆燁向TOPick表示,今次事件中事主已離世,無法再追溯當時他的心理狀態。不過她提到,思覺失調患者可能出妄想,從而感覺環境並不安全,對周邊的行為產生誤會及敵意,處理事件需要保持耐性及令雙方安全。

於突發事件當中,情況可能未必完全得到控制。陳喆燁認同,部分突發情況可能「不得不硬」。不過仍相信於一定情況下,警察可以令患者冷靜,製造空間將患者帶到安全的地方,以讓專業人士接受進一步治療。

是次意外其中一個焦點,是警方使用武力的指引。有意見認為,警方應專設精神病患者的指引,不過警務處處長早前表示,無論是否精神病患者,警員亦遵守同一開槍指引,當局似乎對於另立指引,未為所動。

陳喆燁表示,警務人員於事件當中的角色重要,陳喆燁指,每宗案件的情況亦有不同,醫護人員與警務人員處理事情或有不同手法,例如警方特別設有談判部門。不過以今次事件為例,家屬應會有病人的病歷証明,相信了解更多相關人士的情況,對事件處理有幫助。

陳喆燁提到,指引亦未必能涵蓋所有突發情況,認為更需要的是相關培訓。陳指,約10年前曾與警方於活動當中交流,當時亦僅是向警方傳達與病人溝通的技巧,當中未有提到於處理危機的技巧,過往一直未有恆常化的機制。她表示,隨著時間過去,部分執勤的警員過往未必參加過相應交流,希望未來有更多培訓機會。

暴力事件一再發生  何以擺脫「標籤」

無論是官員、警方、以及醫學界、每次發生事件均強調不應標籤精神病患者。不過暴力事件當前,訊息是否能「入屋」?

陳喆燁表示,自大約10多年本港曾發生有患者隨機斬人的事件,陳喆燁事前及事後均曾進行大型調查,發現市民最擔心的是患者「危險」、以及其「不可預測性」,每次發生事件後市民亦會出現一定懼怕。

陳喆燁提到,的確有患者,如這次個案後注射後仍有病徵,或是因為受刺激所致,不發病未必是「百分百」。她指,理解社會可能仍然對患者有恐懼,認為發生事件後,可以做的途徑是對患者較人性化的描述、以及知識的傳達,當中需要專業人士的「解話」。

下載HKET App,追蹤TOPick WhatsApp頻道,睇全方位資訊:

【中下學試題免費下載】  【名校專區升學攻略】

【食物安全超市大搜查】  【職場智慧求生術】

記者:陳展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