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者|婦人罹癌子女堅持生機飲食 劇痛暈倒入安寧病房了遺願吃到人生最後一口滷肉焢筍

醫健人物

撰文: 羅嘉欣

發布時間: 2024/09/27 18:52

最後更新: 2024/09/30 19:03

分享:

分享:

婦人罹癌子女堅持生機飲食,劇痛暈倒入安寧病房了遺願,吃到人生最後一口滷肉焢筍。

【子宮頸癌/照顧者/安寧服務/家屬/癌症/遺願】人生一定會希望可以舒服安詳地走過最後一段路程。惟台灣60歲的江太太罹患子宮頸癌後,子女堅持讓她用無毒、生機飲食及喝醋治療,而且不用嗎啡止痛。直至後來她痛昏送醫,住進安寧病房,才終於用上嗎啡,也吃到人生最後一口滷肉焢筍,3天後安詳過世。

最新影片推介:

照顧者|滿足口腹之慾賦予人生多一點生氣

台中榮民總醫院志工隊長張寶方在《健康2.0》分享,德國影片《安寧病房的美味大廚》記錄了一個動人的真實故事:廚師烏普雷希.史密特(Ruprecht Schmidt)曾在米其林餐廳工作,後來選擇到臨終照護中心當主廚,煮出一道又一道佳餚,讓生命快走到盡頭的人也能嘗到色香味俱全的美食,不但滿足基本的口腹之慾,也藉食物喚起過去美好的回憶。

雖然無法為這些病患的生命多添一點日子,卻能夠賦予他們的日子多一些生氣!

照顧者|子女堅持另類療法 癌末患者痛昏送醫

飲食是人體基本需求,病人更需營養均衡,才有體力抗病。然而病人怎麼吃,卻常變成病人與家屬間的「拔河」。江太太罹患子宮頸癌,她的子女都是高學歷,卻阻止母親做化療,堅持讓她用無毒、生機飲食及喝醋治療。江太太痛到想撞牆,在地上翻滾,子女卻不讓她用嗎啡止痛。

某天,江太太真的痛到昏過去,家屬將她送醫,醫生建議考慮安寧療護,她住進了安寧病房。江太太已非常虛弱,這時子女總算勉強同意讓她用嗎啡控制疼痛。

照顧者|家屬的好意病人卻生不如死 志工趁家屬不在了遺願

志工問江太太,有沒有心願想完成?「我想吃滷肉焢筍。」她說。從生病以來,子女一直希望、要求她改吃生機飲食,已許久無法享受口腹之慾。志工趁子女不在病房時,去買了滷肉焢筍。當美食入口時,她含著淚,露出滿足的微笑。

後來她說想去佛堂,她對著佛像雙手合十,說:「如果這輩子有最舒服的當下,就是現在了。」一頓美食,顯然讓她的身心都得到療癒。她注視著觀音像,一直流淚,心中似有千言萬語。

張寶方提醒江太太:「要不要對著菩薩說說心事?」她坦言,生病這一年來受很多苦,不只是因為疾病,更因為孩子堅持不讓她接受正規治療而產生的種種矛盾、糾結。

我知道孩子愛我,我也愛他們,所以不忍心拒絕他們的好意。但是他們真的不知道我有多痛,痛到覺得生不如死啊!

照顧者|親人的愛卻變成傷害

親情本來很動人,但此刻變得好沉重。家屬出於善意而提供資訊、建議,卻凌駕了病人本人的意志,連疼痛控制這樣基本的照顧都得不到,這究竟是愛還是傷害?江太太指,

我這輩子活到60歲,沒有求過什麼。住進安寧病房,才覺得得到照顧,也吃到了想吃的東西,此刻什麼都不求了。

最後江太太的疼痛得到控制,也吃到了想念的美食,身心都放鬆、舒坦,3天後就去世了。

更多相關報道:【照顧者】94歲婆婆患認知障礙兼中風疑似受虐 社工跟進揭心酸背後

照顧者|生命末期的病人怎麼吃?

生命末期的病人怎麼吃?最重要的原則就是「想吃、能吃,就盡量吃」,家屬不妨盡量滿足病人,不需要過度忌口。家屬常常出於善意,不讓病人吃這吃那,可是病人覺得「生病很辛苦,我也很努力在治療疾病了,為什麼連吃東西這樣小小的慾望都不讓我滿足?」對病人來說,一點點口慾上的滿足,都是支持的力量。

接受癌症治療時,病人常感口乾舌燥,或者口腔黏膜破掉、有灼熱感,可以含冰塊、吃點冰淇淋,既降低不適感,也補充熱量;也可將茶水放涼,當漱口水,讓口腔保持濕潤,另外可用鳳梨汁清潔舌垢,保持清潔。如果吞嚥有困難,不能喝太多水,可將白木耳煮到黏稠,不容易嗆到又有飽足感。

照顧者|食物可以成為快樂的泉源

有些放了鼻胃管的病人仍有進食慾望,雖然不能吞嚥,但可讓他含著他想吃的東西,聞到氣味、滿足後再吐出來,這是一種心理慰藉。食物其實可以成為一種療法,張寶方曾遇過短腸症的病人,因手術切除大部分腸道,影響吸收,只能吃太空食品,但看到別人吃美食,就會想起自己以前也能吃這些東西,很失落。

後來志工去買他想吃的東西,讓他放在嘴裡咀嚼,但不吞下去,食物的香氣、口感帶來片刻的滿足,成為他一天快樂的泉源。

也有臨終病人想吃芭樂,芭樂很硬,其實他已經虛弱到無力咀嚼。但志工還是把芭樂的籽挖掉、切成小塊,讓病人淺嚐幾口,滿足味覺、嗅覺。不需要多問什麼,病人可能也沒有力氣回答,但從臉部的表情放鬆,就知道他已心滿意足了。

照顧者|讓病人回到原來習慣的生活

肺癌末期的病人能不能吸煙?標準答案是不可以。但張寶方曾去日本的醫院觀摩臨終照護,有位醫生就允許肺癌末期病人吸煙。他帶病人到院內的吸煙室,甚至跟病人一起吸煙,兩人看著窗外的風景,什麼話也沒說。

第二天,醫生又陪著病人吸煙,吞雲吐霧中,他問病人「對自己的病有什麼想法」,兩人慢慢聊起來。張寶方這才明白,吸煙是為了培養信任、建立關係,才能開啟後面的照護。尤其當疾病進入晚期,應該讓病人回到原來習慣的生活模式,而不是用醫療介入改變他,這才是同時滿足病人生理、心理需求的醫療照護計劃。

張寶方還遇過一位罹患天皰瘡的病人,她後來已腎衰竭,床頭竟然還放滿可樂,原來是媽媽買給她的。當時她不太能理解,為什麼媽媽要滿足女兒的要求,心想:這不是加速死亡嗎?但多年後回頭看,那或許也是一種愛。病人太辛苦了,何不在生命末期滿足她簡單的需求?媽媽的愛,其實帶著椎心之痛。

内容獲《健康2.0》授權轉載,標題經TOPick編輯修改,原題為《她罹癌子女卻堅持生機飲食!進安寧病房終於吃到人生最後一口滷肉焢筍》,摘自《放下的勇氣,安寧病房的生命故事》張寶方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