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安新焦點|本港現多宗侵入性乙型鏈球菌感染個案 食安中心:傷口接觸或生吃淡水魚增感染風險

社會

發布時間: 14 小時前

分享:

分享:

最近,本港出現多宗侵入性乙型鏈球菌感染個案,懷疑相關個案有可能與處理淡水魚有關,情況令人關注。本文將探討淡水魚與乙型鏈球菌感染的關聯,及提供安全處理和食用淡水魚的建議。

什麼是乙型鏈球菌?

乙型鏈球菌通常存在於人類、哺乳類、兩棲類和爬蟲類動物以及魚類體內。大約20-40%健康成年人的腸道及泌尿道會帶有這種細菌。一般而言,長者或免疫力較弱等人士如長期病患者可能有較高受感染的風險。然而,其中一種乙型鏈球菌為基因序列型283(ST283),是較具致病性的菌株之一,並可在健康的成年人或較少病患的人士中引起侵入性疾病。乙型鏈球菌可感染身體各部分,引致敗血症、化膿性關節炎、腦膜炎和感染性心內膜炎等。大部分乙型鏈球菌感染個案的傳播途徑不明,另外亦有文獻報告指出感染個案與不當處理或進食含該病菌的食物有關。

傷口接觸或生吃淡水魚增受感染風險

乙型鏈球菌可藉由傷口造成感染,包括處理生的水產時遭割傷和有外露傷口等。生吃淡水魚也會增加受乙型鏈球菌感染的風險,因為生或未經煮熟的淡水魚未能在徹底煮熟的情況下消滅包括乙型鏈球菌等病原體。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研究出乙型鏈球菌感染與食用受污染的淡水魚魚生例如大頭魚、山斑魚等有關。淡水魚除了可能帶有乙型鏈球菌等食源性病菌之外,也可能帶有寄生蟲例如中華肝吸蟲。

安全處理和食用淡水魚

本港已禁售淡水魚魚生超過30年。為保障食物安全及預防食源性疾病包括乙型鏈球菌感染,市民應注意個人、食物和環境衞生,經常保持雙手清潔,處理生的海產時先蓋好傷口,並盡量使用保護手套。若在處理水產的過程中造成傷口,須立即徹底清潔傷口,並以防水敷料妥善覆蓋。若發現傷口感染,應立即求醫。此外,生熟食物要分開擺放,並且用不同的刀具及砧板分開處理,避免交叉污染。切勿進食任何淡水魚刺身、未經烹煮或未完全煮熟的淡水水產。若進食火鍋食物或含有水產的粥品,應確保食物(尤其是淡水魚)徹底煮熟,食物的中心溫度須至少達到攝氏75度,以消滅致病菌。

本港已禁售淡水魚魚生多年,含淡水魚菜式須煮熟。(食安中心提供)

TOPick與食物安全中心合作,提供最新的食物安全資訊,「食安新焦點」逢每月的第一及第三個星期一早上9時刊出,以上資訊均由食物安全中心提供。

下載HKET App,追蹤TOPick WhatsApp頻道,睇全方位資訊:

【中下學試題免費下載】  【名校專區升學攻略】

【食物安全超市大搜查】  【職場智慧求生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