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濕疹|中醫師分辨常見3種嬰兒濕疹 增強脾胃功能防復發

健康資訊

撰文: 許晴朗

發布時間: 2024/10/16 14:57

分享:

分享:

嬰兒濕疹俗稱奶癬

嬰兒濕疹俗稱奶癬,常見於嬰兒頭面部,分急性和亞急性兩種,註冊中醫師唐文儀博士提醒,父母不應胡亂使用成藥,應及早診治分清濕疹症型,以對症下藥。

病人梁女士早前抱孫,每次來針灸調理身體時,說起孫女便笑不攏嘴,這日卻一面憂心。「唐博士,我孫女塊面生好多奶癬,成塊面紅噹噹,唔知係咪太痕瞓唔到覺,成日扭計。」

唐博士說︰「有無水疱滲水?定係脫皮?」

梁女士說︰「好似一小片紅斑,有小小皮屑。唐博土我想問會唔會好難醫?係咪會好長手尾?」

「我新抱陀仔時又唔多戒口,後生一輩唔會理咁多,唔知係咪咁遺傳俾個孫。」梁女士一臉苦腦地喃喃自語。

唐博士安慰她︰「你帶孫女來把把脈先,要先辨症才用藥治療。首要是孫女瞓覺時,替她戴手套及頭套,防止她再抓傷自己。其實有時唔可以單睇戒口,如果你個仔有敏感症,都有機會遺傳俾下一代。」

臨床分3類型 辨症施治

就嬰兒濕疹症,香港可說是常見病。唐博士解釋,根據患者的年紀及皮損特點,臨床上可以分為3類型,包括脂溢性、濕性和乾性。

先談脂溢性,多在嬰兒出生後兩個月內發生,皮損在前額、面頰、眉目周圍等部位,呈小片紅斑,上附黃色鱗屑。頸部、腋下及腹股常有輕微的糜爛,一般在服藥後可痊癒。

濕性即是滲出型,多發生在飲食欠佳、消化不良、外形胖胖的3至6個月大的嬰兒。皮損患處有紅斑,丘疹、水疱、糜爛、滲出。容易繼發感染而出現發熱、胃口差、哭鬧、淋巴結腫大等症狀。

乾性濕疹屬乾燥型,多見於有營養不良、瘦弱及皮膚乾燥的一歲以上嬰兒。皮損處呈潮紅乾燥、脫屑或有丘疹和片狀浸潤,病況會反覆發作,纏綿難癒。

唐博士表示,病症成因可以是先天性,也有患者是由脾虛、肝熱等引起

對坊間認為嬰兒濕疹與母體有關,唐博士表示,的確母體偏寒或偏熱,直接影響胎兒。「婦女在懷孕期間要避開辛辣、生冷、油炸及過甜食物,充足睡眠,心境平和,可預防形成濕熱體質,減低子女出生後患上濕疹的機會。」

另唐博士表示,病症成因可以是先天性,也有患者是由脾虛、肝熱等引起。當病情受到控制,再辨證決定用健脾滲濕,或養血祛風來增強脾胃功能,以防復發。

HKET App已全面升級,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健康、娛樂、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影片。立即下載︰https://onelink.to/f92q4m

追蹤TOPick WhatsApp頻道睇最新資訊︰http://tinyurl.com/3dtnw8f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