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保育|政府公佈濕地保育公園系統可行性研究 報告指建立系統可行且值得
發布時間: 2024/10/24 21:43
最後更新: 2024/10/25 17:15
政府今日(24日)公布建立濕地保育公園系統策略可行性研究的報告,指建立濕地保育公園系統是可行且值得,研究建議首先建立三寶樹濕地保育公園,在參考有關經後驗適時檢視其他擬議的公園的研究工作。漁護署表示,署方大致接納可行性研究報告內的建議,會在下一階段就各公園進行勘查、設計和建造的詳細研究時,考慮報告的建議。
政府2021年公布的《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提出建立濕地保育公園系統。漁護署2022年8月委託顧問就建立濕地保育公園系統進行策略可行性研究,檢視擬議濕地保育公園系統擬議範圍在生態價值、土地用途和規劃、水產養殖活動,以及生態教育和康樂設施等方面的現況,並就建立濕地保育公園系統的整體實施策略提出建議,包括系統下各個擬議公園的範圍、定位、功能、初步布局設計圖和管理模式等。
可行性研究指出建立濕地保育公園系統是可行且值得,除可有效保育后海灣具生態價值的濕地和提升有關濕地的生態價值,亦有助推動水產養殖業現代化,以及為市民提供生態教育和康樂設施。同時建立濕地保育公園系統亦能為北部都會區發展創造環境容量,締造保育與發展並存。
研究建議分期建立濕地保育公園系統,每個公園亦應考量其定位及功能、現有生態價值、土地狀況及施工要求等而分期發展。建議的發展次序,依次為三寶樹濕地保育公園、香港濕地公園擴展部分、南生圍濕地保育公園和蠔殼圍濕地保育公園(包括沙嶺/南坑部分)。
其中三寶樹濕地保育公園,建議面積約為338公頃,並倡將10公頃位於落馬洲的現有補償濕地納入公園,讓公園總面積進一步增至約348公頃。研究也提出,三寶樹濕地保育公園以「生物多樣性與水產養殖和諧共存」 為主題,當中328公頃將用作生態及漁業優化措施,並積極管理,約10公頃建議用作建設生態教育及康樂設施等,並先發展公園西北部分的土地,再發展東部及南部範圍土地,以盡早保育連接后海灣濕地及蠔殼圍的主要飛鳥廊道,及與米埔自然護理區產生協同效應。首期工程爭取於2031年完成,目標2039年或之前全面落成。
而為達致新田科技城環評報告中要求的補償功能,三寶樹濕地保育公園需設於由政府管控的土地上,由於位於三寶樹濕地保育公園範圍內、需要交還予政府作自然保育用途的私人土地面積較大,為協助政府控制收地補償的開支,政府可在引用法定權力收回私人土地前,探討是否有可行的方案鼓勵私人土地業權人自願交還土地,例如容許所交還土地的地價從同一名土地業權人就位於其他地方的項目進行或將進行的換地或修訂契約的所涉土地補價中扣除。
報告亦建議政府因應規劃和建立三寶樹濕地保育公園的經驗,適時檢視公園的研究工作。而為平衡濕地保育公園系統的多重功能,每個公園均會在不同程度上達致生態保育及水產養殖業現代化的雙重功能。
顧問同時因應各擬議公園的條件,就每個公園建議特定的定位和功能,並在其初步布局設計圖中大致劃定分區,包括生物多樣性區、生態友善水產養殖區、漁業優化區和訪客區。而其餘三個公園的擬議主題就分別為「濕地教室」、「生態旅遊天堂」及「鄉郊體驗勝地」。
顧問亦建議由政府負責濕地保育公園系統的整體管理,並提出可因應各公園內不同分區的功能和營運需要,與不同單位合作管理,包括非政府組織、漁農團體、當地社區、私人土地業權人和私人機構等。
曾協助沙螺洞換地的香港濕地保育協會主席文志森支持政府考慮具有彈性的方案與在三寶樹的私人土地業權人合作,例如非原址換地,以盡快設立三寶樹濕地保育公園,認為除能進一步提升后海灣一帶濕地系統的生態功能,從而及早保護雀鳥飛行走廊和棲息地外,更重要是讓大眾市民有機會觀賞和享用其中生態設施。
他亦建議政府成立一個包含有環保團體、漁民代表等的諮詢委員會,提供和監督落實三寶樹濕地保育公園的具體運作,以緩解新田科技城發展所導致的生態和漁業資源影響,達致相關濕地的生態功能及承載力無淨減少。
下載HKET App,追蹤TOPick WhatsApp頻道,睇全方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