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大腸鏡檢查正常之後卻患癌? 醫生揭5大原因:紅燈警號勿輕視
撰文: 羅嘉欣
發布時間: 2024/11/11 17:16
【大腸癌症狀/大腸鏡】早期的大腸癌一般可以透過大腸鏡進行篩查,然而有些患者即使檢查時結果正常,仍在下一次追蹤前確診癌症。有醫生就列出5大常見原因,並建議3類人士應縮短接受檢查的間隔。
最新影片:
台灣胃腸肝膽專科醫生吳宗勤近日在個人Facebook專頁發文,解釋「間隔癌」(Interval colon cancer)所指的是病人完成大腸鏡檢查後,在下一次建議覆診時間之前便確診癌症。他又舉例說明,一位患者照大腸鏡時發現一粒大腸腺瘤,且大小在1cm以下,醫生建議大概5年後再進行追蹤,結果對方第3年便出現血便、確診大腸癌。
大腸癌|大腸間隔癌5大常見原因
吳宗勤表示,間隔癌常見的原因不外乎幾個,分別如下:
1. 當下清腸準備不佳
2. 醫生將大腸鏡拉出的時間過快(建議6分鐘,最好8分鐘,不含息肉切除)
3. 大腸鏡觀察時沒有將大腸撐開
4. 大腸鏡沒有進行到終點,亦即盲腸部位
5. 大腸瘜肉增長速度太快,其中扁平鋸齒狀腺瘤的長大速度通常較快
他解釋,由於目前台灣醫療資源較為便利,不少病人都能每2至3年進行一次大腸鏡檢查,甚至每年安排內視鏡檢查的亦不在少數,因此要出現間隔癌相對而言沒那麼簡單,除非病人十分抗拒接受相關檢查。
此外他又指出,大腸間隔癌大約佔所有大腸鏡病例中的3至9%,平均在上一次檢查後3年左右被發現,而1年以內被發現的則通常會視為之前被醫生漏掉。吳宗勤表示,自己會建議瘜肉數量較多、有吸煙飲酒習慣及大腸癌家族病史的病人,最好每3年進行一次追蹤,必要時可縮短檢查間隔;至於清腸準備不佳、大腸瘜肉超過2cm或是早期癌症切除的病人,他則建議在1年後進行追蹤,並搭配糞便篩檢,如果結果呈現陽性就提早追蹤。
他最後強調,最重要的是病人要保持警覺,一旦發現排便習慣改變、糞便有血、莫名的缺鐵性貧血、糞便突然間變細或者是出現黏膜、無法緩解的腹脹等症狀,就要小心,並及早求醫,避免病情惡化。
更多相關報道:大腸癌|男子抽血1指數異常零徵兆驚揭患大腸癌 醫生籲做1件事可降35%死亡風險【附10大高危人士】
大腸癌|大腸癌7大症狀
台灣肝膽腸胃科醫生詹宜學曾在Facebook專頁上分享大腸癌病例,並列出以下7大症狀:
大腸癌|預防患上大腸癌5大方法
資料來源:台灣腸胃肝膽專科醫生吳宗勤
更多相關報道:
大腸癌|73歲名導驚爆曾患大腸癌 5年無復發親揭飲食狀態:沒特別忌口【附15種防癌食物】
大腸癌|女子狂排血便懵然不知 拖兩年揭罹末期大腸癌 醫生嘆:問題在馬桶
大腸癌飲食丨28歲女每天必吃1物證患3期大腸癌 醫生拆解3大危險因子
HKET App已全面升級,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健康、娛樂、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影片。立即下載︰https://onelink.to/f92q4m
追蹤TOPick WhatsApp頻道睇最新資訊︰http://tinyurl.com/3dtnw8f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