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國界醫生|行醫多年毅然轉科鑽研區域性麻醉 救戰區嚴重燒傷及斷耳孩童:做到做唔到為止

醫健人物

撰文: 吳霆俊

發布時間: 2024/11/27 15:52

最後更新: 2024/11/27 15:54

分享:

分享:

在急症室工作十載,兩度參與國際救援。曾親睹病人無法做手術失救,原為急症科醫生的吳少彬決定轉至麻醉科,拯救危難生命。

由零開始再考專科,要再花逾10年修煉。今年他終於重回無國界醫生團隊,遠赴南蘇丹繼續救人。

首次救援即統籌急症室

早在2006年,吳少彬(Dr.Ben)已首次參與人道救援工作。當時他畢業數年,正於急症科受訓成專科醫生,到了埃塞俄比亞卻負責統籌急症室運作,指揮一群剛畢業的初級醫生,處理肺結核、接生、治療難產婦女等。「當時我資歷不深,但已是該區域擁最多醫學知識的人。我唔做就無人做,惟有盡能力做到最好。」

無法做手術恐失救

初次救援埋下助人種子,時隔5年Dr.Ben再到斯里蘭卡救援。當地無合規格的手術室,僅能應付縫針等簡單手術,連剖腹產子也無法處理,需轉介至車程長達2至3小時的地區醫院。試過有木匠誤被電鋸鋸斷4隻手指,他只能為病人保存斷指,期望數小時後到地區醫院作修補,惟時隔太久機會甚微。

Dr.Ben寄語欲加入無國界醫生團隊的人,既要進修技藝、做到最好,也要懂得放鬆。(被訪者提供)

雖然抵達時軍事衝突已完,惟地下仍埋有大量小型「對人地雷」,目的為炸斷敵方平民手腳,增加經濟及醫療負擔。當時適逢雨季,地雷隨處漂流,不少孩童誤當玩具把玩,不幸炸傷。惟設備簡陋,傷者同樣需轉介至較遠的醫院治療。

面對龐大的手術需求,Dr.Ben決意回港後轉軌道進修麻醉科,成為外科手術必不可少的助力,直接支援前綫病人:「每個人的能力都有其限制,我會否多少少能力,可做更多?」

毅然轉科鑽研麻醉

原已取得急症科專科醫生資格,轉往麻醉科需砍掉重練變回初級醫生,由零開始再訓練6年。成功取得麻醉科專科資格後,他沒有立即重回人道救援工作:「我留在醫院再工作6年,要有信心和能力應付絕大部分情況,待心志夠成熟,儲夠臨床經驗,具備充份知識,方可重新以麻醉科醫生的身份參與無國界醫生。」

期間他花大量時間鑽研區域性麻醉,主動爭取日間手術實戰機會鍛練自己。他指針對戰亂地區資源不足、缺乏麻醉機及供電不穩的問題,區域性麻醉只需一枝針及藥就做到,較為適合。「如手有事,發現神經綫集中於肩膊,只要找到位置施針,整隻手臂均會麻痺,即使截肢也不覺痛。」

區域性麻醉時病人可自主呼吸,不需插管,所用的麻醉藥量、風險也較小。

部分病症如盲腸炎只能全身麻醉,惟因麻醉喉管一部分不可重用,醫療團隊術前要考慮物資供應,故引入區域性麻醉更有助資源調配。「不但安全些,也可慳返啲資源俾有需要全身麻醉的病人。」

嚴重燒傷個案甚常見

修煉逾10年,今年Dr.Ben終於再投入無國界醫生的工作,6月前往南蘇丹北部城市烏韋勒(Aweil)區內唯一的婦科及兒科醫院工作。短短一個月就進行逾300個手術,其專項區域性麻醉亦充分發揮功效。

曾有小朋友被野狗咬爛耳朵,需即時縫補避免耳朵變形及發炎,否則有機會因腦膜炎而死亡。Dr.Ben立即為傷者耳朵進行區域性麻醉,清除傷口組織及污物後縫針,僅花半小時就完成影響病人一生的手術。

身為院內唯一的麻醉科醫生,Dr.Ben坦言5個月以來年中無休。每日朝8晚5工作,下班後仍要隨時候命處理突發情況,無縫銜接至翌早8時又再工作,精神體力消耗好大。

孩童被野狗咬傷耳朵,Dr.Ben立即為其進行區域性麻醉以便進行清理及縫針手術。(被訪者提供)

其中最常見的是兒童燒傷,因南蘇丹人慣於燒炭火席地煮食,孩童經常不慎掉進火中燒傷,最嚴重更傷至見骨要截肢。「傷口範圍好大,他們要每日到醫院洗傷口、刮死皮,好痛㗎!傷口要差不多一年才癒合,我們每日處理大量燒傷孩童的護理個案,同樣需要麻醉。

孩童食道灼爛插胃喉續命

除此之外,更曾有孩童因餓誤服通渠水,整條食道灼傷潰爛,無法吃喝。因無設備重建食道,醫療團隊僅能在傷者胃部開造口,以喉管輸送流質食物及食水續命。

Dr.Ben續說:「吊住條命,但長期擺條喉入身體,也有機會發炎。惟有希望有日首都有能力接手這些病人,為他們重建食道。今次做完手術,病人不會即時死亡,或可延續生命數月至半年,雖然可能痛苦更加長,甚至有感染就會死。有時的確好難抉擇,但不能排除突然有人道救援可提供救援。」問准家屬意願後,便按其決定作治療。

點擊圖片放大
+3
+2

接受能力有限盡力就好

基於社會文化差異,部分當地人面對子女病危或選擇放棄救援,甚至覺得可再多生一個。這決定看似殘酷,但因應其無錢、無能力的生活苦況,這也許是個理智決定。Dr.Ben坦言有許多有心無力的時刻,但要尊重及接納當地人的決定,別老是懷着「幫助他人」的心,把自己想得過分偉大。

「好多時我們幫到的唔係好多,這個服務僅能幫助(紓緩)其小部分不適和痛苦,沒有我們他們仍繼續生存。」他指擔當無國界醫生是與當地人互相影響、互相學習的過程,要知道自己能力有所限,只求盡能力做即可。

心態放輕量力而為

在戰區進行人道救援,今日風平浪靜,明天情況或可急轉直下。試過突然發生武裝衝突,霎時間廿多個軍人受槍傷需急救。Dr.Ben指要持續為人服務,先要將心態放輕,適時找方法減壓,方可有能力應付突發情況。

「我見過有不同國籍、職業的醫療人員,因太放唔低,日日都做嘢,最後不肯進食甚至患病,未完成工作已因身體或精神理由折返。故可以休息時就休息,有嘢食就要食,因為你不知道下一次有事發生是幾時。假如日日冒險、長期不斷做,你不會做得好,也不會做得長久。」

Dr.Ben現計劃每年參與一次義務救援,直至「體力上做唔到為止」,期望可繼續助人減少痛苦。有人認為每年花數月出國救援會影響資歷或收入,但Dr.Ben眼中的財富非只得金錢,人道救援病來的價值和生命意義,反而令自己更覺快樂和富足。

HKET App已全面升級,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健康、娛樂、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影片。立即下載︰https://onelink.to/f92q4m

追蹤TOPick WhatsApp頻道睇最新資訊︰http://tinyurl.com/3dtnw8f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