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肺癌月】肺癌篩查重要 對症下藥增康復曙光
發布時間: 5 小時前
【關注癌症系列之三:預防及治療肺癌】肺癌是全球常見的癌症之一,根據最新的研究數據,肺癌的發病率與死亡率在各國仍然居高不下。香港防癌會早前特別舉辦肺癌的預防與治療講座,由內科腫瘤科專科李兆澄醫生為大家深入探討肺癌的風險因素、預防措施、治療選擇及未來的發展趨勢。李醫生表示,肺癌已不再是煙民的「專利」,各界應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大眾對肺癌的認識,及早進行篩查,有助提升治療成效。
香港每十萬人有約80 宗新症 亞洲患者多屬非吸煙者
肺癌是全球最常見的發病及死亡癌症,也是本港癌症的頭號殺手。在2022 年,肺癌新症共有5,707 宗,死亡個案3,782 宗。按粗發病率計算,每十萬港人中就有78 宗新增肺癌個案。在西方國家,吸煙是最主要的肺癌高風險因素,約80% 的肺癌患者與吸煙有關;在亞洲地區,近年已留意到,非吸煙而有肺癌的人愈來愈多,以女性居多。近年研究發現,非吸煙引起的肺癌或與家族史、空氣污染,或基因突變有關。
入ICU 年輕患者接受標靶治療 奇跡好轉重返社會
目前,肺癌的治療藥物主要包括化療、標靶治療、免疫治療等。李醫生強調,選擇治療方案應該由醫生和患者共同決定。醫生需要提供病情的全面認識,並告知患者各種治療方案的效果和副作用;而患者則應該表達自己的意願,並與醫生一起選擇最合適的治療方案。
李醫生提到,未有標靶或免疫治療之前,晚期肺癌患者在僅接受化療的情況下,平均生存期約為10 個月。若配對適當的標靶藥物治療,存活期可以數年計,甚至更長。例如,ALK 陽性患者的存活率更高,超過50% 的患者可達到5 年以上的無惡化存活期。這些數據顯示,標靶藥物的使用有效提升了肺癌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質量。
李醫生分享,曾有一位30 多歲的年輕肺癌患者,因癌細胞擴散,腦部嚴重水腫而接受深切治療,甚至為病人「打定輸數」;惟醫生穩定維生指數後,為病人處方標靶藥物治療,患者的病況奇跡地迅速好轉,最終更能重返社會,恢復正常生活。李醫生欣喜,這些成功的案例顯示了科技發展對於肺癌治療的重要性。
化療仍是一線治療 輔助藥物可改善副作用
其中,化療仍是肺癌主要的治療之一。化療的副作用包括嘔吐、脫髮和抵抗力下降,都有可能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李醫生表示,隨着醫學技術的進步,現時已有不少改善副作用的輔助方案,如不脫髮的化療藥物、紓緩嘔吐的特效止嘔藥等,能有效減少化療帶來的不適感。此外,使用「升白針」可以提升患者的免疫力,進一步減低副作用。李醫生建議,在化療期間,患者應與醫療團隊保持良好的溝通,及時反映自身的身體狀況,以便醫生能夠及時調整治療方案,確保患者的生活質量不受過多影響。
AI 協助進行早期篩查 倡推動社區篩查及宣傳
人工智能(AI)滲入各行業,連政府最新的施政報告也提出研究以AI 協助肺癌篩查。李醫生指,AI 技術應用於早期檢測肺癌檢測已漸趨普及,有助醫生分析影像,快速識別潛在的病變,從而提高早期診斷的準確性。低劑量胸腔電腦掃描是早期檢測肺癌最有效的工具,可是,由於資源及醫生匱乏,肺癌篩查並未能於社會普及推行。AI 的出現能夠有效輔助醫生分析影像,對篩查普及化有很大的幫助。現時,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正進行一項以AI 主導的肺癌篩查研究,針對有家族肺癌病歷的非吸煙人士。參加者可免費於兩年間接受兩次的低劑量胸腔電腦掃描。此項研究的目的為建立AI 於高危非吸煙人士做肺癌篩查的本地數據。李醫生相信,透過AI 技術,肺癌檢測和治療將來會更省時,更有效率。
李醫生又提到,中國以及不少其他國家已開始提供免費的肺癌篩查服務,惟香港在這方面的進展相對滯後。不少吸煙者對篩查的認識和警覺性不足,願意參加篩查的人數也相對較少。因此,他希望政府及各界能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公眾對肺癌篩查的認識,促進早期診斷和治療。
香港防癌會全面支援患者及其家人 與大家攜手同行
香港防癌會成立60 多年來,一直積極走進社區推動防癌教育工作,除定期舉辦健康講座,亦提供免費的網上癌症風險評估問卷,包括肺癌問卷。只需要填寫簡單問卷,便可即時評估到你的風險,並有護士提供健康建議。詳情可登入香港防癌會網頁了解更多:www.hkacs.org.hk
香港防癌會將刊登一系列關注癌症的專題報道,向公眾介紹各種常見癌症、患癌期間經常遇到的問題、副作用以及建議,與患者及照顧者攜手走過抗癌路。
(特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