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健康丨治療心房顫動藥物手術同樣有用 醫生籲患者積極治療預防中風風險

醫健人物

發布時間: 5 小時前

分享:

分享:

心房顫動是其中一種常見的心律不正,除了會引致心悸、氣促等症狀,更可能增加患者中風風險。有心臟科專科醫生指出,隨著醫學進步,現時治療心房顫動的方法愈趨多元化,除了藥物治療外,手術療法亦是患者的另一選擇。不論採用哪種治療模式,及早介入以預防嚴重併發症,對患者至關重要。

心臟科專科黃民樂醫生表示,心房顫動容易誘發中風,主要是因為心房顫動令心房失去正常收縮,導致左心耳血流滯留,形成血栓。「一旦血栓脫落隨循環到達腦部,數分鐘內便會造成不可逆轉的缺血性中風,後果嚴重。故此,及早診斷心房顫動預防併發症,是臨床的一大重點。」要及早發現心房顫動,黃醫生建議高危人士如長期高血壓、肥胖、酗酒的人士,應提高警覺。

一般市民亦可利用智能手錶等家用儀器,配合手機應用程式記錄心電圖數據,如有異常可及早求醫。對於有心悸、暈厥等症狀,但多番檢查未能確診的患者,患者可考慮植入皮下心電監測儀器,進行長達數年的心律監測,增加診斷隱匿性心房顫動的機會。

脈衝場消融術提升手術成效

對於已確診心房顫動的患者,治療是非常重要。隨著醫療科技進步,尤其是新儀器的發展,心房顫動手術的成效、安全性和速度都有顯著提升。「新的脈衝場消融術(PFA),手術時間可由以往需時數小時,縮短至現在兩小時內便可完成,而手術的安全性和成功率都提高,為病人現在多了一個選擇,可考慮及早接受手術,徹底解決問題,減少長期服藥的不便和併發症風險。」

不過黃民樂醫生提醒,年紀大、長期病患、心臟機能欠佳、或多年來病情穩定的心房顫動患者,未必適合或需要接受手術,患者繼續藥物治療可能更為合適。事實上,醫生亦會按個別患者的情況,給予專業意見,並非所有心房顫動患者都需要立即接受手術治療。

逆轉針劑增藥物治療安全性

在藥物治療方面,心房顫動患者主要依賴三類藥物:薄血藥(即抗凝血藥)、控制復發次數的藥物,以及控制心律的藥物。黃醫生特別指出,現時薄血藥亦有新的發展,舉例指新一代口服抗凝血藥備有針對性逆轉針劑,大大提升治療安全性。「如遇意外受傷或需緊急手術,服用傳統薄血藥的患者可能需要等待配血及輸血的程序去減低手術期間出血風險,過程需要一定的時間。相比之下,新一代口服抗凝血藥有逆轉針劑,可在危急時刻快速中和藥效,恢復正常凝血功能,為搶救爭取寶貴時間。」

黃醫生解釋,逆轉針能針對新一代口服抗凝血藥中的抗凝血活性,所以見效快而可靠。故此,逆轉針為新一代口服抗凝血藥提供額外安全保障,讓患者可安心接受長期治療。黃醫生亦提醒,不同治療方案的成效及副作用因人而異,患者應與其主診醫生商討最合適的治療方法。

至於日常生活方面,黃民樂醫生建議患者要遠離酒精,但應作適度運動以善心血管功能及控制體重,此外亦要養成自我監察習慣,如遇到心悸、胸悶、呼吸困難、乏力等徵狀,應盡快求診,切勿掉以輕心。

心臟科專科黃民樂醫生

HKET App已全面升級,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健康、娛樂、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影片。立即下載︰https://onelink.to/f92q4m

追蹤TOPick WhatsApp頻道睇最新資訊︰http://tinyurl.com/3dtnw8f5

撰文 : 黃民樂醫生 心臟科專科

欄名 : 健康專家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