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體化治療 助精準治療肺癌罕見基因突變

特約

發布時間: 2025/01/09 00:00

分享:

分享: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資料顯示,肺癌是2022年的十大癌症之首,單是該年度便有約5,700宗新症數目。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陳少康指出,大部分的患者初診時都已屬於三至四期,需要透過藥物治療去紓緩和控制病情。然而,隨着醫學昌明,近年醫治晚期肺癌的方法已由從前單一式的使用化療轉變為個體化的治療。所謂個體化治療,是指透過分析腫瘤的基因、細胞特性,去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案:如標靶治療、免疫治療、混合化療等等。

目前,醫學界已認知10種以上不同的基因變異會導致肺癌的形成,而更重要的是,現在已有相應的標靶藥物針對那些基因變異,從而控制腫瘤生長。陳醫生指,相較一般的化療,標靶藥整體反應率(腫瘤明顯縮小機會)會更高,無惡化存活率(病情穩定時間)會更長,副作用亦一般相對較少。由於大部分標靶藥都是口服藥物,治療亦都較針劑的化療方便。

本港肺癌患者 4成屬EGFR突變

隨着檢測的敏感和準確度愈來愈高,很多罕見的基因變異能從肺癌患者查找出來。那究竟甚麼是罕見基因突變?陳醫生指,以美國為例,每10萬人只得15人發病的疾病會稱之為罕見病。但罕見基因變異並沒有一個硬性的數值定義,泛指在特定人群中發生頻率較低的基因變異。一般5%以下的基因變異率已經會定義為不常見的變異。舉例來說,香港最常見的肺癌基因突變是EGFR,約有4成半的肺癌患者有該基因突變,而MET基因突變在整體肺癌患者只佔約2-3%,已可稱之為罕見基因突變,但如以內地為例,每年約一百萬宗肺癌新症,2%就等於2萬人,都是一個不能小窺的數字。值得留意的是,不同基因突變於不同族裔的發生率可以有差別,例如EGFR 突變在白人只佔10%;KRAS G12C 在華人只佔4%,有別於歐美約10至15%。

陳少康醫生指,從基因檢測中識破肺癌基因突變,更有助為患者設計更個體化治療。

專襲非吸煙者 年輕患者佔多

社會上仍然有人誤以為,只有長期吸煙才會患上肺癌,但確診數字已說明,相當一部分基因突變的肺癌患者中,是非吸煙者,而且較常出現於年輕患者身上。陳醫生舉例指,香港肺癌患者中位年紀為69歲,有一種基因變異稱為ALK融合,佔整體肺癌患者約5-8%,該類患者一般較年輕,發病年紀中位數約50歲,有些病人甚至只得30多歲。猶幸的是,ALK融合肺癌的治療在近年取得不少突破,新一代的標靶藥可以有效地把晚期患者的病情控制,一般病情穩定的時間中位數可超過5年。

又以另一種基因變異RET融合為例,RET融合只佔肺癌病例約1-2%,亦都是較常見於年紀較輕的非吸煙者上找到的基因變異,最近有研究顯示,新一代的RET 抑制劑較化療加免疫治療,能更有效控制病情及延緩惡化時間。

基因檢測助治療個人化 標靶藥配合化療長線抗癌

以上例子說明了查找基因突變於晚期肺癌患者中的重要性,因為如果找到了有藥物針對的突變靶點,病人的治療方案就可以更加個體化,提升治療效果。故此,基因檢測的方法與準確度亦變成一個重要的課題了。隨着愈來愈多基因突變出現,傳統單一基因檢測已變得不合時宜。現在最常採用的基因檢測是次世代基因檢測(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簡稱 NGS),這類型檢測能準確檢測一系列的基因,病人只需要提供足夠的腫瘤樣本,就可以透過這一個單一測試查找超過10種的基因變異,甚至乎可同時檢測幾百個基因,至於用那一種NGS,往往就要視乎想檢測的基因範圍、檢測時間、價錢等等。

由於NGS 需要的腫瘤組織較多,於抽取活檢的時候,腫瘤科醫生通常會通知抽取組織的醫生盡可能獲取較多腫瘤組織以確保測試能夠進行。可是,由於腫瘤的位置、大小等原因,有時候醫生未能抽取到足夠的癌症樣本,這些時候,醫生可能會考慮透過血液檢測去查找基因變異。血液檢測(液體活檢)的好處是侵略性較低,能重複多次檢測,理論上亦可以克服腫瘤多樣性的情況。然而,血液檢測的敏感度會較直接癌細胞檢測為低。因此,醫生會於每一個患者的情況作個別評估和考慮去決定合適的基因檢查方法。

那麼,隨着標靶藥成為主流一線治療,是否代表化療已被淘汰?而與免疫治療相比,應該使用免疫治療還是標靶藥?陳醫生解釋,化療仍然是對付後期肺癌的重要治療方法,儘管標靶藥效果理想,但絕大部分患者都會產生耐藥性,當耐藥性出現,醫生有機會會安排第2次基因檢測,有少部分病人可使用混合標靶治療,但大部分病人如果身體狀態許可,一般都會建議使用化療。

不少病人會擔心化療的毒性和副作用,惟現時新式化療的配套亦已改善不少,副作用如嘔吐亦可透過紓緩嘔吐的藥物改善。至於免疫治療,簡單來說,是刺激身體免疫系統去攻擊癌細胞。但如果有基因突變的肺癌,一般來說會先建議用標靶藥,當標靶藥失效,才會考慮免疫治療或合併化療使用。隨着治療的方案愈趨複雜,陳醫生指出治療方案很難簡單地一概而論,要綜合基因分析報告、病人身體狀況、共病, 財務等因素去考慮。

最後,陳醫生想勉勵病人,儘管晚期肺癌仍然未能夠根治,但較從前的治療方案,現在的治療療效更有效,副作用更少,治療亦都較以往更方便。病人仍然可以與癌共存,繼續如常生活!

陳少康醫生指,新一代的藥物治療有助延緩病情惡化。

香港防癌會與大家攜手同行

香港防癌會關注癌症的專題系列報道,向公眾介紹癌症、患癌期間經常遇到的問題、副作用以及建議,與患者及照顧者攜手走過抗癌路。

詳情可瀏覽香港防癌會網頁了解更多:
www.hkacs.org.hk

香港防癌會推免費教育小冊子 助大眾認識癌症

《抗癌新一章》。

《化學治療副作用及護理》小冊子。

(特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