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展望|全球「區域化」港創科有何機遇 專家分析:可助力本地企業接軌世界
撰文: 曾曉汶、梁巧恩
發布時間: 2025/01/30 11:00
科技成為大國之間、地區之間的博弈重點,特朗普宣布,OpenAI、軟銀和甲骨文將成立合資公司,共同投資AI基礎設施,目標要令美國再強大。究竟在大國博弈下,香港有何機遇?
AI競賽|DeepSeek引爆矽谷熱議 一文看清各界評論+想法
2025展望|Accenture:人類質疑數碼內容真實性 或影響消費者與企業連結
去年10月,美財政部破紀錄制裁28間香港公司,不少涉及科技及貿易公司,而香港亦被拉入芯片制裁的爭駁中。在中美角力中,香港已不能獨善其身,只能認清形勢,在縫隙中尋找生存及發展機遇。
香港創科發展協會創會主席陳迪源表示,大國博弈下,全球「去全球化」或「區域化」,香港創科發展面臨複雜局面。事實上,一方面人才競爭激烈,周邊地區大力扶持科技與人才招募,使香港吸引和留住人才壓力增大,且各經濟體法規趨嚴,增加了香港創科企業跨境合作與技術交流的合規難度。不過,新形勢下香港也迎來新機遇,憑藉金融與法律優勢,可在區域技術合作與合規管理中發揮作用,借助「雙循環」和大灣區建設,為內地企業引入技術資金,助力本地企業接軌世界。
內地科技項目 續以香港為平台尋求出海機會
科培網絡會長李治緯(Edmund Lee)也坦言,受中美博弈影響,香港創科公司可能需要在海外不同地區設立總部,以避免被拒於商機門外。首選地包括東南亞、中東及「一帶一路」沿綫國家。然而,各國的法規與文化迥異,香港的創科公司需主動適應並學習如何在不同國家開展業務。
同時,相信許多內地科技項目(如生物科技、Web3、人工智能及精密機器)將繼續以香港為平台尋求出海機會。面對本地經濟增長放緩,香港創科公司應抓住與內地項目合作的契機,實現互利共贏。
事實上,香港在基礎研究上一直有良好的基礎及成果,如多年前曾有香港團隊研發出Motorola的「龍珠」芯片系列,成為當年甚流行的PDA個人電子手帳的主要零件之一。不過,當年不少有實戰力的人才大多由企業培訓出來,而非來自大學。人才本就不多,及後不少企業積極拓展內地市場,並在當地培育人才,科技人才亦四散各地。加上過去幾十年不太重視將研發成果引入市場,甚至進行商品化,亦影響香港創科業的發展,幸好近年已有明顯改善。
本地市場規模有限 難以單獨支撑創科發展
技術應用上,肯定的是生成式AI與大模型在多領域深入應用,生物科技研發加速轉化。產業發展層面,綠色金融與碳市場推進,跨境電商與數字支付協同發展。生態構建方面,香港將強化自身優勢,完善人才等環節,與大灣區內地城市深化合作,吸引國際資源,提升創科能量,在新的全球格局中探索前行,爭取在創科領域實現新突破與發展。
加上內地及海外的大型企業將持續落戶香港,令香港創科領域的競爭日益加劇。初創科技企業需加強與本地大學的合作,同時充分利用政府的支持計劃及資源配套。從長遠來看,香港的創科發展前景將非常蓬勃,但本地市場規模有限,難以單獨支撑創科企業的發展。
因此,政府必須制定穩定的機制及推出新計劃,幫助大量香港創科公司拓展國際市場,從而實現全球化發展。
另外,本報記者日前也親身試玩Galaxy S25系列,到底佢既AI功能有幾厲害?立刻去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