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治療|李嘉誠捐贈治癌機遷私院引風波 據悉儀器目前仍於瑪麗醫院
撰文: 陳展棋
發布時間: 2025/03/12 16:46
最後更新: 2025/03/12 21:05
李嘉誠基金會去年8月捐贈亞洲首部突破性醫療儀器Histotripsy系統予港大醫學院,並交由瑪麗醫院進行為期兩年臨床治療。不過,事隔不足半年,港大醫療系統教學醫院,由IHH集團營運的私立醫院港怡醫院發新聞稿,指醫院將於3月底起為肝癌病人提供此項治療服務,旋即引起關注。
有網上財經KOL昨日於社交平台「放風」,解釋指去年8月開始,港府仍未把它納入市民可用的服務範圍內,病患者一直要靠李嘉誠基金會捐助做clinical trial才能接受治療。正因為儀器擺在公立醫院投閑置散,大眾難以受惠,這才促使李嘉誠基金會決定將它移往私立的港怡。
事件引起醫衛局關注,醫衛局昨晚回覆傳媒查詢時表示,有關醫療器械是用於「臨牀研究」,由港大醫學院主理。醫衛局又稱,臨牀試驗與臨牀服務是兩碼子事,未完成臨牀試驗不能成為臨牀服務,呼籲市民徵詢醫生等專業人員意見,切勿受網上廣告式或代言人式宣傳所影響。
醫衛局今日再發稿表示,有關本地醫療機構獲捐贈的醫療器械並未表列於「醫療器械行政管理制度」。衞生署近期接獲一項超聲波組織碎化醫療器械申請表列,申請仍在處理當中。
醫衞局:關注研究數據 亦需慎用資源
局方指,據了解,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及養和醫院現正使用獲捐贈的超聲波組織碎化醫療器械作肝癌治療的臨床試驗。這些臨床試驗可有效評估器械對亞裔族群,特別是本港病人的安全性和效能。政府和醫院管理局十分關注這些臨床研究的結果,期待這些數據能為未來更廣泛的應用,提供科學依據。
醫衞局強調,醫院管理局在評估和決定為公營醫療服務引進新藥、器械和其他創新治療方法時有嚴格的既定機制,需考慮有關治療手段的安全性、治療效果有否充分實證數據支持,引進的成本效益以及與現有相關治療服務之間的優劣比較。醫院管理局按機制考慮時需確保公平客觀,以及謹慎運用公共資源,考慮過程中不會亦不應受有關治療方法是否由個別藥械生產商提供或捐助左右。
本來臨床試驗計劃進行兩年,為何未完成計劃就遷院,種種疑問均仍然未解。有消息表示,儀器已捐贈予港大,因此今次遷院「非僅由基金會作出決定」,亦指儀器保養費貴,而私院除了本地病人、亦有外地病人,亦不失為放置儀器的選擇。
另一個消息渠道則表示,港怡醫院將來會有兩部儀器,一部用作訓練、一部用作治療。連同中大及養和兩部,亦即基金會合共會捐贈4部Histotripsy系統。
港大醫學院發言人表示,儀器目前仍然在瑪麗醫院,團隊按捐贈計劃自2024年9月起,已在教學醫院瑪麗醫院進行臨床試驗,為40名病人提供治療,研究計劃仍在進行階段。按一般臨床慣例,團隊會進行長期術後觀察,將收集數據以撰寫學術報告,並計劃於國際期刊上發表。理解公眾對新治癌技術的期盼,港大研究團隊亦將會探討應用該技術治療其他癌症。
研究團隊亦可透過與另一教學醫院港怡醫院共同管理的「臨床試驗中心」,運用另一同類型儀器作臨床試驗,以期讓更多病人受惠。
陳凱欣冀公布研究數據 爭取更多資助
立法會衞生事務委員會委員陳凱欣表示,倘若港大醫學院將無創肝癌治療儀器由瑪麗醫院轉移至港怡醫院的消息屬實,從病人角度而言觀感欠佳。她理解臨床研究需時進行,期望港大醫學院公布研究初步數據,例如初步存活率、住院日數等,以爭取更多資助,繼續在公營醫療進行臨床研究或治療,令更多病人受惠,符合捐贈者原意。
陳凱欣表示,該部儀器可加快病人手術後出院,從而減低住院成本,在公營系統使用具備成本效益。她建議在公營體系使用該儀器可考慮收取半私家費用,病人須共付一定成本和治療費用,變相成為醫管局開源方法。
至於私家醫院,陳凱欣建議當局與私家醫院緊密溝通,例如中大醫院現時須透過承擔公營服務償還延遲還款的利息,可以利用該部儀器為公營病人提供服務。她表示肝癌在華人社會普遍,亦建議私家醫院吸引非本地客源,拓展旅遊醫療產業。
🎓全新TOPSchool全港中小學校搜尋器,入HKET App即睇!
下載HKET App,追蹤TOPick WhatsApp頻道,睇全方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