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音逼人來|BBC:噪音是無聲殺手 嚴重損害健康可致糖尿病心臟病
撰文: 周美好
發布時間: 2025/03/21 17:03
▲ 接觸噪音的時間愈長,聽覺受損的程度愈大,當內耳的聽覺神經細胞受到損害後,便不能再復元。(圖片:iStock)
不是靠嚇,有一個「殺手」總是在我們周遭徘徊,日頭常出沒,夜晚都偶爾現身。它無形無相,人們都不為意它「攞命」之處,這「殺手」會引發心臟病發作、二型糖尿病,甚至有研究將其與認知障礙症聯繫起來。
「殺手」真身是噪音,它對人體的影響遠不止損害聽力。
英國廣播公司BBC國際部《LOUD》節目主持人James Gallagher在手腕上戴着一個像厚實的智能手錶的傳感裝置,它能測量心率和皮膚出汗的程度。然後在一分鐘內聆聽5種不同的聲音:孟加拉國達卡的交通噪音、狗叫聲、酒吧狂歡者的聲音、兒童玩耍的聲音,以及睡房窗外傳來的派對音樂聲。






James覺得最刺耳的聲音,是來自孟加拉國達卡的交通噪音。這個被稱為世界上最嘈雜的城市,令他感覺自己好像被困在一個巨大的、壓力重重的交通擠塞環境中。傳感器捕捉到了他的焦慮:心跳加速、出汗增加。
人體對聲音產生情緒反應
負責是項測試的英國倫敦大學聖喬治學院教授Charlotte Clark分析,以上5種聲音,只有操場上的快樂聲音對身體有鎮靜作用,狗叫聲和鄰居凌晨的派對則引發了負面的反應。
Charlotte Clark續說:「這是有很好的證據表明,交通噪音會影響心臟健康。人體對聲音會有情緒反應。聲音由耳朵接收,並傳送到大腦,其中一個區域——杏仁核——負責進行情緒評估。這是身體戰鬥或逃跑反應的一部分,這種反應可以幫助我們快速應對像掠食者衝破灌木叢的聲音等。所以當心跳上升,神經系統開始啟動,人會分泌壓力賀爾蒙。」
聲音如何影響身體有4方面:
1. 聲音進入耳朵。
2.由大腦的情緒中心杏仁核檢測。
3.觸發皮質醇和腎上腺素等壓力激素的釋放,活化神經系統。
4.令心跳加速、血壓上升和身體發炎,隨時間日久,心臟病發作、中風和死亡的風險會增加。
入睡後仍接收聲音
這一切在緊急情況下並沒問題,但隨着時間的推移,它會開始造成損害。如果長時間暴露在噪音中,身體一直作出這樣的反應,那麼它會增加患上心臟病、高血壓、中風和二型糖尿病的風險。
這甚至在我們熟睡時悄無聲息地發生,當人們認為自己已經適應了噪音,例如住在接近機場航綫附近的民居,對噪音早已習以為常,但生物學的解釋卻是另一回事。
Charlotte Clark解說:「你從不會關掉你的耳朵,即使在睡覺時還是在聽。所以這些反應,比如你的心跳上升,都是在睡着時發生的。」
噪音是不受歡迎的聲音。車輛、火車和飛機等交通工具是主要的噪音來源,但人們開心的時候的聲音也會帶來噪音,對一個人來說是愉快的派對,對另一個人來說卻是難以忍受的噪音。
逾53分貝或損心臟健康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研究人員Maria Foraster博士的說法,西班牙巴塞隆拿每年僅交通噪音就導致大約300次心臟病發作和30宗死亡。在整個歐洲,噪音每年導致12,000人過早死亡、數百萬人出現嚴重睡眠障礙,嚴重的噪音騷擾還會影響心理健康。
常見的噪音有多大聲?警笛140分貝、電單車100分貝、吸塵機80分貝、一般辦公室60分貝、安靜的圖書館40分貝、滴答滴答的手錶20分貝。學者指,對於心臟健康,關鍵的數字是53分貝。分貝數愈高,健康風險愈大。
「這53分貝意味着我們需要處於一個相對安靜的環境中。而這僅僅是白天的情況,睡眠時則需要更低的噪音水平。」
噪音與空氣污染無異
Maria Foraster博士認為,噪音對健康的影響相當於空氣污染,但卻更難以理解。「我們習慣理解化學物質會影響健康,而且它們是有毒的,但要理解像噪音這樣的物理因素,會對我們的健康產生超出聽力的影響,卻並不那麼直觀。」
當中以交通聲對健康的影響最大,因為令許多人都暴露在噪音中。有學者進行了研究,預測市區噪音若減少5%-10%,每年可避免約150人因噪音而過早死亡,但交通聲同時也是上班、購物、帶孩子上學等都是日常城巿面貌的聲音,解決噪音問題,意味着要求人們改變生活方式,這本身也會帶來問題,並非容易朝夕可解決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