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我今天怎麼說|一雙手連結兩個世界 手語傳譯走近聾人靜聽心聲
撰文: 吳霆俊
發布時間: 2025/04/01 12:18
最後更新: 2025/04/01 12:22
▲ 香港聾人福利促進會手語傳譯主任黎敏瑩(Ivy)用一雙手聆聽聾人的心聲,也用這一雙手,連結兩個世界。(陳靜儀攝)
電影《看我今天怎麼說》引起大眾對手語的關注,而現實中亦不乏健聽人主動學習手語,只為擔當聾人與健聽人之間的溝通橋樑。
香港聾人福利促進會手語傳譯主任黎敏瑩(Ivy)正是其中之一,她用一雙手聆聽聾人的心聲,也用這一雙手,連結兩個世界。
愈學手語愈感興趣 活用表情肢體表達
Ivy與手語的緣份,始於20多年前。當時住所附近有間聾人中心,她每日路過都會看到聾人在打手語。看到他們活用手勢對話,表情多多,十分好奇。「他們(動作)好快,10隻手指都在郁動,動作好大。有時好開心,有時又似吵架,想知他們在說甚麼。」
加上當時經典日劇《星之金幣》熱播,飾演聾人的酒井法子全手語溝通,Ivy更覺有趣。機緣巧合下遇上聾人中心的手語班,她就此打開學習大門,走入聾人世界。
初班先從名詞及簡單動詞學起,活用十指做手勢表達,配合雙手擺放的位置、打手語的速度、肢體語言和表情,都可代表不同意思和情緒。如想表達痛,也要配合肢體語言和表情來表達你有多痛、多辛苦。
Ivy坦言起初不太習慣放大表情,但愈學愈明白表情是令聾人更能表達,或理解情緒的方式。「正如當我們好趕急,語速會變快。當聾人好緊張時,打手語的速度也會加,動作也會變大。」即使換一套語言表達,表達情緒的方式其實也是類同。
手語與口語的文法略有差異。為讓聾人更清晰接收較重要的內容,打手語時會先表達名詞,問句或動作則放在後方。如「有無食飯?」會變成「食飯,有無?」乍聽之下或覺不習慣,但其實日、韓語的文法也類似。初班先學大量生字,至中班除了學習如何組句,更要認識聾人文化,配合其喜好與習性,了解如何表達可讓他們更易了解。
期間也有與聾人交流的機會,Ivy笑指起初會戰戰兢兢地打手語,逐個生字打,有些聾人未必明白自己的意思。但看到健聽人努力學手語,聾人都會非常開心和友善。「他們知道你為了他而學手語,行了第一步走入他們的世界,即使手語做錯,他們也會非常友善地教我。」這些相處點滴,都成為Ivy更努力學手語的動力。
傳譯非直譯 需先了解消化
Ivy對手語的興趣日漸濃厚,閒時會做義工為聾人打電話、做活動的手語傳譯。如為聾人傳譯司儀的說話、活動流程、遊戲玩法等,讓他們可更投入當下的活動。當年沒有智能手機或應用程式輔助,眼看打手語的聾人生活面對更多不便,本職會計的Ivy,因着一份對手語的熱愛,毅然決定轉行。她希望可活用手語知識,成為健聽與聾人之間的溝通橋樑,減少誤會。
全職手語傳譯職責更重,如聾人求職、求醫時都要負責傳譯。當聾人打手語介紹其工作能力、過往工作經歷、興趣等等,手語傳譯都會為他向僱主表達。
傳譯工作絕非只是直譯手語或廣東話,而是意繹。當求診時醫生講解較複雜的病名或病理,若無手語傳譯、單靠文字交流,理解或有落差。故手語傳譯會先消化信息,再思考如何用一個讓聾人清楚明白的手語表達方法,以讓他們確切理解情況為目標,反之亦然。
這種方式同樣應用於大型講座或座談會上,Ivy會因應範疇預習相關資訊,如經濟、科技領域的專有名詞,先思考如何轉化成手語清晰表達。「如果不備課,只把自己聽到的(言語)打出來,我自己都唔明啦,何況聾人?我要先了解、再吸收,聽到(言語)再用自己的意譯打出來。」
深入聾人文化 持續學手語走近聾人
對聾人而言,手語是母語。面對願意學手語走入他們世界的健聽人,他們總是表示歡迎和感謝。惟主流社會仍視言語為最方便快捷的溝通途徑,聾人的需求亦因而易被忽視。有人覺得既然聽不見聲音就用文字交流,看電視就看字幕。
但不論對聾人或健聽都好,字幕僅為輔助角色,主要的溝通媒介仍是母語。「比如健聽人,即使看懂中文字幕,聽到聲音你會覺得更加清楚。聾人亦如是,即使有中文字幕,但再加上手語就更清晰。」配合身體律動和表情表達,手語溝通帶來的互動,正是其最人性化的地方。
Ivy認為手語學無止境,除了隨時代演變而產生的詞彙增加和變化,不同聾人所打的手語、對手語的認知,都略有分別。「一來香港手語不統一,二來有時會混雜內地手語。但當你跟開那位聾人,熟知他的文化,自然就會溝通到。」
藉着彼此互動,手語傳譯持續向學聾人學習手語,聾人若不明白Ivy所打的手語,她亦會作解釋。「這種學習是好自然的,有差異就會學習。每天都在學新事物,不斷進步,聾人會教你好多不同手語。」
靜聽聾人心聲 建立友誼
擔任手語傳譯多年,Ivy認為當聾人事無大小都會求助,正正反映他對手語傳譯的信任:「我覺得是窩心的,他會找你,代表你是能幫助他的人。」而的確試過有聾人出現家庭糾紛,Ivy亦充當手語傳譯協助調解,最後姊妹和好如初,至今每每見到Ivy都會道謝。「若家人不懂得手語,溝通上容易有誤會。透過手語傳譯,或許可以令雙方更明白(彼此)。」
Ivy成為聾人可信賴的依靠,她也樂做樹窿聽他們訴苦,彼此的關係像朋友:「除了醫療上,連喜怒哀樂都會分享,如他們兒女結婚都想你出席,感覺到他們好想表達謝意。」
以聾人視角生活
每完成一個手語傳譯工作,Ivy都覺得開心兼滿足。傳意以外,Ivy真誠對待每個認識的聾人朋友,陪覆診時會記得他的病歷,即使工作忙、去旅行時遇上聾人求助,一有時間都會立即支援。她坦言學手語的路不會停步,因這是她和聾人之間的連繫,更是身為手語傳譯需要肩負的責任,要不斷進步。
在她眼中,即使不懂手語,簡單用動作加上文字,也可以是走近聾人,與他們溝通的第一步。只要有心、尊重,對方一定感受得到。
她笑言現時外出,看到任何事物都會以聾人角度思考。如地鐵壞車聽到廣播通知,即使有職員舉起紙牌,也不能確保聾人能看見,會否錯過重要信息?外出用餐、求診時發現熒光幕損壞,聾人該如何應對?有即時記者會舉辦,直播沒有字幕,聾人如何得知最新資訊?將聾人的需求記掛在心上,時刻重視着他們,她說:「(我相信)每一個傳譯員,都應該有這樣的心態。」
HKET App已全面升級,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健康、娛樂、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影片。立即下載︰https://onelink.to/f92q4m
追蹤TOPick WhatsApp頻道睇最新資訊︰http://tinyurl.com/3dtnw8f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