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E2025|中文科閱讀卷援引內地作家新作 台灣作家散文談人生感悟

港聞

撰文: 蔡健行

發布時間: 2025/04/02 13:21

最後更新: 2025/04/02 20:50

分享:

分享:

文憑試中文科的閱讀篇章,包括台灣和內地作家的散文,以及兩則文言選段。(陳靜儀攝)

文憑試中文科的閱讀篇章,包括台灣和內地作家的散文,以及兩則文言選段。(陳靜儀攝)

文憑試的主科筆試今日(2日)開考,打頭陣的是中文科。卷一閱讀的白話文閱讀篇章共有兩篇,包括內地作家蔣方舟的《我們都曾以為自己會是小說的主人公》,以及台灣作家柯裕棻《比正路還長的巷子》。文言部分的閱讀篇章則選取《資治通鑑》和《滹南遺老集》有關唐朝安史之亂的部分。

今年的卷一乙部白話文部分設有兩則篇章,第一篇是節錄自內地女作家蔣方舟的《我們都曾以為自己會是小說的主人公》。篇章是2023年的散文集《主人公:蔣方舟重返文學群星閃耀時》的序言,講述「我」對閱讀了小說的感悟。第二篇台灣女作家柯裕棻的散文《比正路還長的巷子》,作者講述「我」走過在城市、鄉郊和城郊小巷時的感受和觀察,並借小巷抒發對人生的感悟,形容「又驚奇又迷惘的歧路感,多麼像人生啊。」

視訊播放器 正在載入。
目前時間 0:00
總共時間 0:00
載入完畢: 0%
串流類型 直播
剩餘時間 0:00
 
1x
    • 章節
    • 關閉描述, 選擇
      Advertisement

      至於文言部分,試卷罕有地設有序言,交代兩則文言選段的背景,指首則記述安史之亂時張巡、許遠守睢陽城,第二則為後世對二人評價。首則選段取自司馬光的《資治通鑑》,記述張巡、許遠為了死守睢陽城,阻擋安史聯軍的攻勢,即使糧草斷絕,不惜食紙、食老鼠、雀維生,最後更食人維持生命。

      第二則取自金朝學者王若虛的《滹南遺老集》,選段以對話形式,反駁支持張巡、許遠為守城而食人的意見。文章認為不能以成大事不拘小節的理由,支持二人食人的行為,認為「可就則走,不可則戰」,即使戰敗雎陽失陷,亦已盡了為人臣下的責任。

      甲部範文問答方面,問題涵蓋的文章包括《始得西山宴遊記》、《出師表》、《魚我所欲也》等篇章。至於甲部的長問答,包括問《山居秋暝》的一句「明月松間照」如何寄寓作者高潔的品格、在《論仁、論孝、論君子》中的一句「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何者更可貴,以及《六國論》的分析如何情理兼備。

      🎓全新TOPSchool全港中小學校搜尋器,入HKET App即睇!

      下載HKET App,追蹤TOPick WhatsApp頻道,睇全方位資訊:

      【全港中小學選校資訊】 【名校專區升學攻略】

      【兒童健康百科】 【職場文化智慧】 【家事百科全書】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