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E2025|中文科老師:卷一合格易、高分難 部分考生閲讀視野狹窄難理解作者感悟
撰文: 吳穎嵛
發布時間: 2025/04/02 20:47
最後更新: 2025/04/03 12:51
▲ 中文科老師:卷一合格易、高分難,部分考生閲讀視野狹窄難理解作者感悟。
中學文憑試(DSE)中文科今日(2日)開考,約有4.8萬人報考。中文科閱讀卷援引內地作家新作,台灣作家散文談人生感悟,寫作卷則要求以「藏在泥土中的寶物」及「為不完美添色彩」等為題作文。有中文科教師指,卷一合格易、高分難,並指部分考生只讀12篇範文,鼓勵學生擴濶閲讀面。
負責監考、任教中文30多年的陳樹渠紀念中學教師曹順祥認為,今年試卷符合考評局一向出卷的方針,認為對於已付出努力、「讀過下書」的考生,難度適當,但如考生希望獲得第3級或以上的分數則相對困難,「合格相對地易,高分一啲都唔容易」。
散文講「巷子」 與考生生活有距離
卷一方面,乙部白話文部分有兩則篇章,第一篇是節錄自內地女作家蔣方舟的《我們都曾以為自己會是小說的主人公》,第二篇則是台灣女作家柯裕棻的散文《比正路還長的巷子》。曹順祥指,前者是帶文藝性質隨筆、後者文藝色彩比較重,其中後者主題是「巷子」,對在大城市生活的學生來説可能較陌生,與考生生活有「認知距離」,「佢心裏面冇呢樣嘢」,較難理解作者的感悟。
文言文方面,他指今年字詞釋義佔10分,比重大,反映出題著重考生的文言底子。至於選材,他指試卷設有交代兩則文言選段的背景,認為歷史故事較實在、易掌握,選修中史學生可能較「著數」。他又指,若考生能掌握第二篇文章如何評價「忠而不仁」的核心觀念,答題便有把握。而12篇範文亦有講述「仁義禮孝」,只是沒觸及「忠」,但若學生能舉一反三,相信作答難度不大。
卷二較多考生選答第一題 部分考生閲讀視野狹窄
曹順祥指出,部分考生閲讀視野狹窄,亦不懂融匯貫通;如只讀12篇範文,處理一些陌生題材可能「跟唔上」。他指,不同地區作家寫的風物不一,留意到考評局會刻意選取考生一般少接觸、要透過閲讀接觸的素材,舉例指學生可能未去過沙漠,但可通過閲讀「去沙漠」,鼓勵學生擴濶閲讀面。
至於卷二,曹順祥觀察到較多考生選答第一題,其次是第二題。他認為第一題「藏在泥土的寶物」發揮空間多,且能以生活經驗取材。他指,此題選材易「出事」,較去年的「我最想尋回的一件玩具」及2022年的「校服的自述」深,因為涉及3個關連詞,「可以係提示,亦都可以係限制」,若考生未能串連三者或遺留了一個部分,會容易偏題。他又指出,考生在立意上較弱,舉例指可寫與「情」相關的內容,例如親情、師生、陌生人關愛之情等會較為高分。
第二題「為不完美添色彩」,曹順祥指此題重點是「添」,因題目已承認「不完美」,若考生不小心將「不完美變完美」,就會偏題。他指,考生應該先承認該物件、事件或者人物不完美後,再為其「增添色彩」;考生可選記敍抒情文體,亦可寫論說文,惟後者要從褒貶兩方面論述。
至於第三題議論文,曹順祥稱考生要「吃透」兩個觀念,它們雖然是近乎相反,但有非截然相反、非黑即白,因此考生要寫到4個層次,及舉出有力例子。他指此題考驗學生論證能力,要列出生活例子不難,但要舉出歷史上、或人所公認的例子才有説服力,如考生欠缺有關論據,難以取得上品成績。
🎓全新TOPSchool全港中小學校搜尋器,入HKET App即睇!
下載HKET App,追蹤TOPick WhatsApp頻道,睇全方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