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高峰論壇2025 匯聚全球文博精英 跨越界限 塑造未來
發布時間: 2025/04/11 00:00
在社會文化快速變遷、地緣政治與環境挑戰日益嚴峻的背景下,作為文化傳承守護者的博物館,除了負責保存歷史,還需以創新思維回應當代社會的多元需求。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主辦、法國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協辦的「博物館高峰論壇2025」,匯聚來自全球17個國家、超過30位著名文博專家及領袖,並邀請了逾40位來自粵港澳大灣區博物館聯盟和東盟國家的博物館專家組成代表團參與,交流分享專業經驗、研究成果和創新理念。
本屆論壇,以「跨越」為主題交流前沿見解與實踐經驗,並聚焦博物館如何突破界限,轉型為更具活力的文化空間。論壇專題包括:
1. 博物館+旅遊:探討博物館與旅遊的關係與機遇;
2. 博物館+科技:探討科技在博物館中的應用;
3. 博物館+持續性:探討博物館如何推動可持續發展;及
4. 博物館+身心靈:探討博物館在促進身心靈健康的貢獻。
論壇吸引了逾7,000人次報名,充分反映全球文博界對此盛會的高度關注。
搭建跨界合作 展現香港活力
本屆論壇以「跨越」為主題,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副署長(文化)譚美兒表示:「我們希望去思考博物館如何超越傳統的想像。」她指出,香港憑藉其國際樞紐地位及與內地的緊密連系成為理想的國際博物館交流平台。她形容香港為「文化的播種地」,論壇不僅展示了香港作為文化交流中心的角色,還為中小型博物館提供與國際專家對話的機會,推動文化界的共同進步,激發與會者的創新思維,逐步影響全球博物館界。
論壇圍繞四大主題。她指出,香港近年重新審視博物館與旅遊經濟的結合,探索實現經濟與文化共贏的路徑。同時,隨著疫情後全球對身心靈健康的關注日益上升,「有些國家已將參觀博物館視為心理治療的一部分,這為博物館在心靈治癒方面開啓了新的可能性。」此外,科技的進步為提升互動性帶來全新契機,「傳統的被動觀展方式已無法滿足現代觀眾,科技不僅提升了參觀體驗,還促進了社會包容性。」她強調,博物館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從環保到經濟效益全面考量,為此論壇特邀大學專家、博物館界及科技企業代表參與討論,促進跨界合作。
東西方文化交匯 共創多元藝術遺產
法國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主席 Yannick Lintz博士在論壇開幕式上致辭中指出,香港是東西文化交匯的重要橋樑,吉美博物館則是作為歐洲通往亞洲的一扇門,在此次論壇共同促進跨文化的對話與合作。「我深感榮幸能與香港共同舉辦這次高峰論壇,我們的目標是突破傳統框架,拓展視野,特別邀請來自中東、東南亞等地區的小型博物館代表參與,為論壇帶來更多元的觀點與解決方案,相信與會者能得到啟發,激發新的合作契機,推動博物館的持續發展。」
推動綠色可持續發展
面對全球氣候危機,博物館已將可持續發展納入其核心使命。現代博物館不僅關注環境永續,還將社會、文化與財政的可持續性融入營運與文化遺產保育中,引導公眾履行環境與社會責任。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副廳長及廣東省文物局局長龍家有認為,博物館與可持續發展理念高度契合。「博物館不僅是一個收藏過去的地方,更是關注當下和未來的機構,通過當下全球性的問題去思考、研究和啟發整個社會,推動資源關係平衡和關注環境,促進社會的可持續性。」他提到,將可持續發展融入博物館的兩大維度,是理念宣導與實踐引領。博物館作為引導者,透過展覽、教育活動和研究向公眾推廣可持續理念;同時也身體力行,在設計與運營中體現綠色價值。
他分享了一些實踐案例,「廣東省博物館作為全國唯一獲評『國家級綠色低碳公共機構』的博物館,應用了物聯網技術建立智能調控系統,實現低碳高效營運,並且利用數字化將館藏資源整合至數據庫。」他還提及,孫中山故居紀念館通過融合名人故居、紀念館及翠亨村整體環境,結合生態保護與文化傳承,成功實現文化與生態的和諧共生。他認為,博物館可透過採用環保材料、可重複使用設計等減少碳足印,開拓可持續發展新方向。博物館發展空間很大,「關鍵在於利用藏品講述有啟發性的故事,推動社會思考如何平衡資源與環境,成為塑造可持續未來的文化力量。」
(特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