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到入心|坐骨神經痛如針刺劇痛 中醫對治:針灸止痛溫經散寒
撰文: 周美好
發布時間: 2025/04/09 17:42
▲ 眾所周知,坐骨神經痛因涉及神經痛,病發時可以痛入心脾。(相片:iStock)
坐骨神經痛是因爲腰椎與骶椎的神經綫受壓,除腰痛外,會沿着神經綫一直向下蔓延至下肢,小腿及腳掌受牽連,除有麻痺及劇烈痛楚,也可能連行路也會受影響。
何太今年62歲已退休,定居加拿大,閒餘在教堂唱女高音,她回想應早在40多時歲已有坐骨神經的問題,但沒有理會,但兩年前有日全身劇痛,像壓着神經般,完全無法入眠。「其實不只腰、臀痛,由背至腰再下延,是感覺全身都受影響,飲食睡眠起居大受影響,半年間消瘦了16磅。」
她四處求醫,被斷症為勞損及筋骨發炎,甚至被指是肩周炎。發病期間,服用醫生處方的止痛藥治標不治本,身體羸弱、氣若柔絲,有時會突然間「發軟蹄」。「我加拿大的家有樓梯,仔女都好驚我腳步不穩滾下來。」




生活被痛楚包圍
看過多個醫生及中醫師,問題仍無法解法,痛楚纏綿依舊,感到十分沮喪,何太更以為餘生都要與痛楚為伴。
她決定乘10多個小時飛機回港求醫,中醫師指她骨筋膜位置有問題,導致坐骨神經痛,終真相大白。她連續接受多天針灸、服用中藥後,痛楚得到紓緩,睡眠有改善,胃口大開。「食得到、行得到,人開心了,體重回升。」
與筋膜千絲萬縷
註冊中醫師唐文儀博士表示,在中醫學上,坐骨神經痛屬於痺症範疇,要留意當中的動態性損傷及靜態性損傷,前者多為做運動拉傷,後者則是久坐得多形成勞損,例如辦公室的文職工作,多屬於肌筋膜損傷,但要分清上了年紀出現的靜態性損傷,與人體骨膜有關,因隨年長機能退化,破骨細胞產生過多,破壞了的骨質,形成慢性炎症及疼痛,照X光也照不出來。
唐博士指除與年老破骨細胞產生過多外,其他如坐姿不良、骨質疏鬆、運動損傷及搬重物等,皆屬坐骨神經痛病因。「有部分患者指從未有以上誘發因素,卻與坐骨神經結上緣,是因為受寒所致。當受寒時肌肉會抽筋痙攣,患者觸摸自己腰背時,都感到繃緊,久而久之使椎間盤牽拉突出,造成腳痺、下肢的外側及後側位神經痛,這是由椎間盤衍生的坐骨神經痛。」
與椎間盤突出有關連
他教路若本身有椎間盤突出之人,晚上入睡時用毛巾圍着腰部,以免着涼受寒。他也提醒椎間盤突出者暫時勿做運動,宜多臥床休息,做針灸溫經散寒消炎止痛,否則當病情一稍好轉就進行運動,椎間盤再受壓迫,會使病情變得反覆難癒。
幾時可以做運動呢?「當驅寒後,椎間盤回韌,就可以做適量運動,但要謹記也不要過量。」他說椎間盤回韌約需3個月,上年紀者可能需時更長。
阿是穴補瀉
中醫學上治療坐骨神經痛其一重點是針灸,因病源在骨膜,採用的針也較長,藉以深入病灶。「下針前會按壓患者受影響的位置是否有筋結的阿是穴,達到補瀉目的。落針位置到位,病人會特別感到『冤』。」此外,病人需外敷三黃散來溫經散寒,有消炎作用。
中藥方面,唐博士指坐骨神經痛病人多有氣虛,會處方補中益氣湯,材料包括黨參、北芪等;另因腎主骨,針對破骨細胞過度活躍要補腎,材料包括杜仲、杞子等。
患者治療要遵照醫囑
他指病人接受坐骨神經痛治療時要合作遵照醫囑,適時臥床、飲食有節。「如病人有陰虛,按下坐骨神經痛受影響的位置會有灼熱感,舌苔紅、睡眠差,這種內熱病人戒吃辛辣、牛肉、羊肉等上火食物。」
他寄語上了年紀一輩,常誤以為腰痛、下肢無力麻痺是風濕痛,以冬青膏、推拿按摩紓緩。「這些方法只是表面紓緩,無法治療坐骨神經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