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直擊|黃錦星率基真師生印洲塘海岸公園考察學保育 前環境局長自揭「失守」交電費原因
撰文: TOPick教育組
發布時間: 2025/04/17 17:37
▲ 前環境局局長黃錦星率基真師生印洲塘海岸公園考察學保育。
【中華基督教會基真小學/環保教育/海岸公園】在沙頭角印洲塘,一場由藝術與環保交織的鄉村振興實驗正悄然展開。早前教育局課程發展處「國民教育學習圈」連同中華基督教會基真小學 「山野生蹤」計劃負責人吳金曉副校長(吳Sir)邀請了前環境局局長黃錦星先生及「無止橋」青委,帶領逾百名師生踏上新界東北部的吉澳及鴨洲跳島行。
舉辦一項主題為:「從航行到步行《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體驗鴨洲和吉澳的自然生態、歷史與民俗之美」活動,同時深入考察無止橋慈善基金「村永續領袖班」小組項目「鄉印」團隊以藝術活化鄉土的成果。這場跨世代的環境教育行動,不僅讓師生可親睹廢墟變身藝術打卡點的奇蹟,「山野生蹤」隊員更化身為小記者,透過和前環境局局長(星星局長)和一眾青委的互動問答,探討氣候危機與生物多樣性的未來挑戰。
最新影片推介:
中華基督教會基真小學︱廢墟再生:壁畫馬賽克點亮凋敝村落
位於印洲塘海岸公園範圍的吉澳與鴨洲,曾是繁盛的漁村,惟隨人口外流,村內多處建築已成頹垣敗瓦。上年,一群平均年齡不足30歲的「鄉印」團隊成員,帶著振興鄉村的願景進駐兩村,透過藝術創作賦予廢棄空間新生。現時為無止橋青年委員會副主席莫冰倩在接受訪問中表示,「鄉印」團隊在吉澳村花費數個月時間,在吉澳廣場和舊村公所創作了獨特的吉澳漁村文化壁畫,並融入村民口述的捕魚故事。最終,他們號召逾80名市民參與「共創同樂日」,在藝術家指導下完成這幅社區集體作品。而鴨洲的改造更顯艱鉅,團隊鎖定一棟被颱風摧毀逾十年的公廁,清走近一噸垃圾後,將殘磚牆鑲嵌香港特色馬賽克瓷磚。起初團隊對工程一竅不通,他們透過不斷自學,從拌水泥、批灰到上色,全都自己摸索,最終成功拼貼出濃濃本土情懷的藝術打卡新景點。







中華基督教會基真小學︱無止橋青委帶師生見證社區營造
活動當日,由前環境局局長黃錦星教授帶領,無止橋青委團隊將逾百名師生分為三組,從不同角度探索「鄉印」藝術與鄉土的連結,以及探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世界地質公園裡的熱門景點。大家從「鴨洲故事館時光隧道」開始,觸摸斑駁漁網托起的漁村記憶;在鴨眼褐紅海蝕巨岩前,凝望海浪雕琢的「蒼穹之目」;翻開吉澳故事館的泛黃相簿,讀盡客家族譜編織的浮沉歲月;穿梭吉澳大街的青石板路,踩過商賈吆喝聲迴蕩的百年墟市;俯看西澳六角古井的苔痕,探問圍欄鎖住的一汪清泉秘史。
吳Sir也強調,此行的另一個目的是希望能打破學生對鄉郊「落後」的刻板印象:「藝術不是城市專利,這些青年的作品證明鄉村也能成為創意孵化的土壤。」
中華基督教會基真小學︱小記者提問與前局長暢談環境保育
「山野生蹤」在行山以外也十分關注環境保育,這次難得可以再次和「星星局長」黃錦星同行,同學們也把握好午膳時間,化身為「小記者」,圍繞環保議題向前環境局局長連環發問。就讀小六的劉宇桐同學翻出最新報道,問前環境局局長為何會「失守」需要交電費?「星星局長」表示是因為近年電費補貼減少,所以才需要交電費,還透露家庭成員每人日均耗電量只需一度電左右,更建議大家要「守」的是每日人均耗電量宜少,不做「耗電大嘥鬼」!同學邊訪問邊點頭,似乎也有所啟發!






同樣讀小六的周映晴同學也問了前局長一連串的問題,包括日常生活可如何配合環境保育?鄉效保育和生物多樣性的關係是?前局長也用了沙頭角梅子林村新落成的「众舍」為例子,說明鄉郊建設也可以與自然和諧共處,例如採用綠色建築設計去保護地方生態,以最小化對環境的影響。「星星局長」同時帶出「山野無痕」的重要性,例如在進行戶外活動時要遵循「無痕山林」的原則,帶走自己的垃圾,尊重自然環境,減少對自然的干擾;也要好好保護野生動植物的棲息地,以及養成減少破壞和減少浪費的習慣,共同支持香港邁向碳中和。
中華基督教會基真小學︱跨界合作築起鄉郊保育橋樑
黃錦星教授總結時強調,鄉郊保育活化需跨界別合作,無止橋「鄉印」結合藝術、環保與社區營造;而政府與民間都有不少團體積極推動鄉郊保育,但最關鍵是讓年輕人與鄉村建立情感紐帶。他也透露,無止橋剛獲環境及生態局轄下鄉郊保育辦公室的「鄉郊保育資助計劃」資助,開展了「荔枝窩自然管理協議 2025-2028」項目,攜手香港鄉郊基金及各界,推動沙頭角荔枝窩村「文化x生境x物種」三大範疇的保育工作,現正邀請各界和公眾人士參與,匯聚跨界力量激活荔枝窩,共創鄉郊保育新篇章!吳Sir也隨即唱和,表示未來三年荔枝窩一定會處處現「生」蹤!
中華基督教會基真小學︱跨界教育培養未來環保人才
「鄉印」計劃證明,振興鄉村未必需要巨額資金或高科技,一群青年的熱忱與社區參與同樣能創造奇蹟。當城市青年與離島長者因藝術打破隔閡,當環境政策透過師生考察落地生根,這場實驗的意義早已超越美化村容,而是重建人與土地的情感契約。或許某天,「山野生蹤」成員將有人成為下個世代的環境局局長,或「鄉印2.0」的推動者——這正是跨界教育最動人的伏筆。
🎓全新TOPSchool全港中小學校搜尋器,入HKET App即睇!
💯備戰考試季!立即下載免費試題👉🏻【中英數常識試題下載】
下載HKET App,追蹤TOPick WhatsApp頻道,睇全方位資訊:
撰文 : 吳金曉 中華基督教會基真小學 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