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會大學|音樂會結合腦部活動數據創作藝術作品 潘明倫:數據可助減怯場感

港聞

撰文: 蔡健行

發布時間: 2025/04/15 00:00

最後更新: 2025/04/15 00:08

分享:

分享:

浸會大學最近一場音樂會,演出期間探測表演者腦部活動,轉化為視覺藝術創作並展示,指揮潘明倫亦有戴上裝置。(朱永倫攝)

大腦是人體最神秘的領域,浸會大學最近的一場音樂會,演出期間探測表演者腦部活動,轉化為視覺藝術創作並展示。浸大教授指數據會用作研究用途,相信可了解表演者在演奏期間的腦部變化,尋找方法改善表現。

浸大的交響樂團本月初舉行周年音樂會,樂團每年的演奏會均會有新搞作,今年運用「功能性近紅外光譜」儀器,探測演奏者演奏期間腦部的血含氧量和腦部活動情況,並轉化為影像展示。

音樂會指揮、浸大創意藝術學院創院院長潘明倫表示,音樂會中有4人在最後一首曲目戴上探測器,探測半邊腦部的活動,取得的數據除了在演奏當日轉化成影像,亦會用作研究用途,期望透過數據有助了解人類行為。除了他本人,敲擊樂手、單簧管手和小提琴手都有戴上裝置。他解釋,選擇以最後一首曲目進行探測,原因是該曲目的變化多,開首表現激烈,其後轉趨柔和;4個角色在表演期間的活動、面對的挑戰亦不同。

點擊圖片放大
+2

潘指出,音樂會上搜集的數據,獨特之處在於表演者處於「音樂廳內才出現的危機感」,要確保表演萬無一失。至於數據會用作甚麼研究,他稱其中一個想法是透過分析數據發展模型,從而了解表演者如何能有最好發揮,和減低表演時的怯場感。潘又認為,除了音樂家,醫生、商界領袖亦需要這種對臨場表現發揮的研究,減低工作上因臨場緊張引起的失誤。

被問到近期《財政預算案》削減大學撥款,會否影響大學的文藝研究發展,潘明倫坦言,文藝發展在任何時間都容易遇上挑戰,因此文藝學科不能「食老本」,身為學者要有把關和倡議責任,將文藝學科融入生活,「要有新的想法、能量推動發展」。

🎓全新TOPSchool全港中小學校搜尋器,入HKET App即睇!

下載HKET App,追蹤TOPick WhatsApp頻道,睇全方位資訊:

【全港中小學選校資訊】 【名校專區升學攻略】

【兒童健康百科】 【職場文化智慧】 【家事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