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足腫|聯合手術電療有效治療蟹足腫 復發率大幅降低

健康資訊

發布時間: 2025/04/17 08:00

分享:

分享:

蟹足腫是一種常見且令人困擾的皮膚問題,釘耳窿、生暗瘡甚至日常剃鬚,這些微細的傷口都可能誘發異常增生的疤痕組織。雖然蟹足腫是良性的,但腫塊可能會隨時間增大,影響患者的外觀、活動能力及心理健康。有醫生指出,現時透過外科手術結合術後放射治療,能夠將復發率大幅降低至不足10%。

蟹足腫是一種異常增生的疤痕組織,常見於手術疤痕、穿耳、生暗瘡及燒傷等皮膚受損部位。臨床腫瘤科專科吳雲英醫生指出,任何程度的皮膚受損都可以導致蟹足腫,其形成可能與傷口癒合機制或基因有關,患處的纖維母細胞過度活躍,導致產生過量的骨膠原蛋白和細胞因子,以及不正常血管生長,便會形成蟹足腫。另有研究顯示,亞洲裔及非洲裔的發病率較高。

蟹足腫不僅影響外觀,還可能引起痕癢、疼痛及反覆發炎,嚴重者影響睡眠及活動能力。其疤痕通常超過原本傷口範圍,並可逐漸增大,對患者造成身心困擾。

釘耳窿、生暗瘡甚至日常剃鬚都可能誘發異常增生的疤痕組織。 釘耳窿、生暗瘡甚至日常剃鬚都可能誘發異常增生的疤痕組織。

傳統治療的挑戰

目前治療蟹足腫的方法包括矽膠疤痕貼、壓力治療、冷凍治療及類固醇注射等。整形外科專科劉肇基醫生指出,這些方法雖能舒緩症狀,但存在一定的限制。例如冷凍治療可能導致患處出現潰瘍或水泡,需額外護理;類固醇注射需重複進行,並可引發副作用如皮膚變薄及永久性顏色改變;而單純手術切除則會創造新的傷口,導致蟹足腫再次形成。若無輔助治療,復發率可高達80%至100%。

聯合治療減復發機會

劉醫生指,除了以上方法,近年可以透過聯合治療,即通過手術切除徹底移除纖維化組織,術後結合放射治療,干預纖維母細胞活動,從而有效降低復發率。吳醫生指出,放射治療通常在術後24小時內開始,需連續三至四次,每次僅10分鐘,治療中可使用淺層X光或電子進行電療,並會使用量身定制的鉛片來保護周圍的正常皮膚。

吳醫生補充,儘管電療屬於輻射,但由於劑量非常低,根據成人蟹足腫治療的歷史數據顯示,並不會增加罹患癌症的風險;而且副作用輕微,包括短期皮膚發紅及長期色素沉澱。

早前有女子因耳朵蟹足腫反覆復發,影響佩戴眼鏡及日常生活。其後,她接受聯合治療,目前傷口癒合良好,僅有輕微色素沉澱,生活質素顯著提升。另有一名患者早前因胸前蟹足腫而引發痕癢及痛楚,嚴重影響睡眠及生活,接受聯合治療後,症狀完全改善,無需再覆診。

左起:臨床腫瘤科專科吳雲英醫生,整形外科專科劉肇基醫生。

欄名 : 健康專家專欄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