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專欄|反覆拗柴扭傷後遺症多 練習單腳站立練平衡力
發布時間: 2025/04/17 13:02
最後更新: 2025/04/17 13:04
▲ 拗柴扭傷後遺症令患者苦惱,而且後遺症多。(iStock)
運動時拗柴受傷並不少見,尤其涉及急速轉身動作。一般而言,由於足踝外側韌帶較內側弱,故會較常發生向內扭拗柴,向外扭會較為少見。
拗柴會損傷靱帶、肌腱、關節囊等結構,功能如體感及平衡力等亦受影響,這往往會導致慢性足踝失穩(CAI)情況,患者容易反覆拗柴。
慢性足踝失穩患者會經常自覺腳眼脫臼感,日常生活不敢負重足踝舊患處,不會輕易步行凹凸不平路面。若檢查足踝,西醫磁力共振能大多發現足踝韌帶仍處於慢性炎症,物理治療檢查可發現足踝關節過鬆、腓骨肌肉群肌力減弱,下肢關節體感變得遲鈍失準。臨床可見,如患者嘗試作單腳站立,健側站立時患者甚至可閉目仍較易保持平穩;反觀患肢測試時即使張眼輔助進行,但亦難以保持平衡。
要改善CAI狀況,其實亦可從關節功能的3個關鍵因素着手,即結構如韌帶、關節、肌腱、肌肉肌力,以及神經協調與控制功能等。但如嚴重足踝失穩者,如韌帶全斷裂,或需考慮西醫骨科手術治療處理。
而輕中度失穩患者言,物理治療能一定程度改善踝關節功能。例如物理治療檢查關節活動幅度問題,或肌力不足,或體感失調,再處方合適運動能改善相關功能。而若為韌帶發炎水腫者,物理治療如衝擊波能幫助消炎消腫。
在運動方面,筆者建議患者亦多練習單腳站立,若增加難度可由張目轉為閉目進行,繼而再腳尖腳踭交替站立動作,這能訓練體感與足踝肌力,改善平衡感。
CAI患者足踝不再如傷患前能承受身體體重或者足扭動時扭力,這影響關節局部功能,或下肢整體性動作,這可能亦增加再次扭傷機會,長遠會影響患者心理狀況。常言拗柴手尾長,其實為多方因素作用最終致足踝失穩所引致,處理要針對關鍵成因,才不致演變為慢性問題。
本文原刊於《香港經濟日報》副刊,標題為《拗柴扭傷後遺》。
HKET App已全面升級,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健康、娛樂、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影片。立即下載︰https://onelink.to/f92q4m
追蹤TOPick WhatsApp頻道睇最新資訊︰http://tinyurl.com/3dtnw8f5
撰文 : 物理治療師、註冊中醫師盧文健
撰文 : 盧文健 物理治療師、註冊中醫師盧文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