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校慶︱聖若瑟書院150週年視藝展見證藝術成長 患濕疹學生將身體傷痕化作畫作
撰文: TOPick教育組
發布時間: 2025/04/19 12:22
最後更新: 2025/04/20 22:51
▲ 聖若瑟書院150週年視藝展開幕禮大合照。(學校提供)
【聖若瑟書院/聖若瑟書院150周年校慶/中西區中學/男校/傳統名校】適逢創校150週年誌慶,聖若瑟書院首度舉辦視覺藝術公開展,於4月17日至20日假灣仔香港藝術中心呈獻多件學生創作。這場展覽不僅是書院歷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更象徵著創意旅程的新起點,讓公眾得以一窺若瑟夫豐富而真摯的藝術世界。
展題「Up and Coming」呼應校慶主題「信守使命,勇敢前行」,寓意著成長、探索與嶄新的開端。展場突破傳統綠白校色,改而採用北座教學大樓標誌性的淡藍和素白。北座構築的意象,早已鐫刻於歷屆若瑟夫的記憶深處,所以這組色彩既是創新的突破,亦是對初心的回望。
開幕典禮上,校友熊輝先生分享藝術如何影響了他的創作之路:「我以前放學後常留校向視藝老師請教,也在家向同為藝術家的父親學習。他通過藝術教育教會我接納意外,而這份實驗精神至今伴隨著我的創作生涯。」
聖若瑟書院150周年校慶︱校長:學生透過創作探索自我
郭廸民校長憶述求學時期未有正規視藝課,今日學生能透過創作探索自我,令他倍感欣慰。他表示:
這次展覽展現了學生的創意與潛能,也讓我們看見他們在創作中的喜悅。當學生被賦予空間去探索自我,他們所呈現的情感與思想,往往是言語難以表達的。
展覽匯聚近年學生的創作精粹,涵蓋若瑟夫在藝術上的成長軌跡。展場焦點之一,是一項向當代藝術家徐冰《英文方塊字》致敬的集體創作。學生以輕黏土捏製融合中英文字元素的名牌,將漢字的形體與英文的字母交織重構。這些作品並置排列,構築出一面象徵個體與集體、傳統與現代交融的牆。其他作品如「紮染燈籠」和「山海經寶可夢卡」等則讓學生以現代視角重新演繹中國傳統文化。每位初中學生均透過視藝課程與多項跨學科項目培養創意,包括在「珊瑚布染」和「渠蓋設計」等跨學科專題中,以3D打印技術實踐環保理念。






聖若瑟書院150周年校慶︱視藝科主任:見證學生真誠表達自身經歷
展覽背後的推手,是視覺藝術科主任葉煥鈴老師。多年來,她堅持推廣一種重視情感、脈絡與敘事的藝術教育理念,主張藝術不僅是技巧的展現,更是心靈與思想的流露。她積極與科學科合作,邀請駐校藝術家,帶領學生進行跨領域探索,題材涵蓋可持續發展、城市設計、身份認同與心理健康等議題。
葉老師的教育理念,在文憑試視藝考生的作品中尤為明顯。學生需在三年內創作四件具個人風格的作品,作為校本評核的一部分。最令葉老師動容的,是見證學生真誠表達自身經歷,並將之昇華為藝術作品。一位學生長年與濕疹為伴,最終透過畫作擁抱身體的傷痕,將脆弱化為力量;另一位同學則透過光影與反射,將青春期中對自我認同的掙扎與探索具象化;而幾位身兼運動員身份的視藝
學生,則以作品紀錄訓練的高低起伏。這些作品不僅是功課,更是以視覺語言書寫的青春篇章。
展場焦點之一,是一項向當代藝術家徐冰《英文方塊字》致敬的集體創作。學生以輕黏土捏製融合中英文字元素的名牌,將漢字的形體與英文的字母交織重構。這些作品並置排列,構築出一面象徵個體與集體、傳統與現代交融的牆。
另一件別具意義的作品「獨居蜂酒店」源於校園生態觀察。當安全考量迫使獨居蜂巢遷移,學生在駐校藝術家指導下製作木製蜂屋,透過鑽孔設計為不同蜂種提供棲息空間。這件生態裝置現已吸引蜂群築巢,成為藝術、設計與自然共生的具體寫照,同時培養學生對自然的同理與尊重。
與其說這是場展覽,不如說是一代若瑟夫以藝術回應世界、探索自我的心靈視窗。
「Up and Coming: Works of Josephians」展期至4月20日,每日上午10時至晚上7時假灣仔香港藝術中心舉行。誠邀校友、家長、教育同工與藝術愛好者蒞臨參觀,一同見證若瑟夫的創作能量與勇於表達的精神。




聖若瑟書院150週年視藝展
日期:即日至4月20日
時間:每日上午10時至晚上7時
地點:灣仔香港藝術中心
名校校慶︱聖若瑟書院150周年校慶12名人校友笑談母校情 林海峰絕密學生照曝光
尖子透視|頑皮公屋仔派位入聖若瑟遇恩師開啟電影夢 《毒舌》導演吳煒倫:有教無類知易行難
校長專訪︱9A狀元曾患重病同窗不離不棄 聖若瑟新校長用餘生報答母校:付出每分每秒
🎓全新TOPSchool全港中小學校搜尋器,入HKET App即睇!
💯備戰考試季!立即下載免費試題👉🏻【中英數常識試題下載】
下載HKET App,追蹤TOPick WhatsApp頻道,睇全方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