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專欄|神經外科醫生剖析 點解繼發性腦癌愈來愈多

醫生診症室

發布時間: 2025/04/22 17:24

分享:

分享:

大腦往往是癌細胞的理想匿藏點,結果繼發性腦癌比以往更為常見。(相片:iStock)

大腦往往是癌細胞的理想匿藏點,結果繼發性腦癌比以往更為常見。(相片:iStock)

上次講解過放射外科手術的基本原理和差異,今時今日這類技術的應用愈來愈多,除了原發性腦腫瘤之外,亦十分常用於控制愈趨常見的繼發性腦癌。

這對病人有莫大裨益,能夠減少對正常組織的傷害,幫助他們維持更佳的功能和生活質素。

受惠於醫藥進步,癌症病人的存活期明顯延長,但受制於大部分藥物都難以通過血腦屏障進入大腦,導致大腦往往成為癌細胞的理想匿藏點,結果繼發性腦癌、即由身體其他部位的癌瘤擴散轉移至腦部的癌症,也比以往更為常見。

在未有放射外科手術等新式的電療技術之前,病人出現繼發性腦癌,一般都會被安排進行大範圍的「全腦電」,帶來一些影響巨大的後遺症,尤其是原來癌症因為標靶治療及免疫治療等新型療法而得到有效控制,大大提高病人的存活的機會和時間,卻要承受「全腦電」的副作用,實在是不理想的情況。

現在治療發性腦腫瘤,利用放射外科手術可以同時處理腦內多粒腫瘤,如手術般逐粒打擊,按步消減腦內的腫瘤,避免由「全腦電」造成的廣泛性傷害。

實際如何「電」就需要醫生要因應病人的情況而仔細制定,通常可以先以手術抽取樣本作病理化驗後再進行放射外科手術。另一個做法是手術前先進行放射外科手術,以放射能量破壞腫瘤細胞基因,可以幫助減低復發機會,並盡量減少施行手術令腫瘤細胞散射遊走的機會。

當然,放射外科手術亦有自己的局限。首先此類手術不適用於超過3公分的腫瘤,又或者腫瘤過於貼近非常重要的功能區域,如腦幹、視神經及腦下垂體等,遇到這些情況醫生便可能要考慮其他更適合的電療方案。

正如前面提到,癌症治療愈來愈有效,病人的壽命更長,反而令繼發性腦癌有機可乘,但病人毋須過早放棄,電療和手術對付繼發性腦腫瘤可以帶來不錯的效果。但也借機會提醒癌症患者,防範於未然,完成治療後仍需要關注及定期監察健康狀況,宜半年做一次一次正電子掃描或無輻射的磁力共振,監察身體是否出現變化,以免有腫瘤在腦內「獨大」,錯過治療的良機。

本文原刊於《香港經濟日報》副刊,標題為《點解繼發性腦癌愈來愈多?》。

 

 

撰文 : 神經外科專科醫生熊偉民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