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7世界高血壓日|高血壓根源在1器官? 中醫教1運動改善膽經穩血壓
發布時間: 2025/05/17 00:00
高血壓是現代人常見的健康問題,但許多人對它的認識僅停留在「血壓數字過高」的層面,卻忽略了背後真正的病因。西醫治療高血壓的幾種藥物皆有副作用,以利尿劑為例,除可能引致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血症外,還可能強迫腎臟加速代謝水分以降壓,但若腎功能本已不佳,長期使用這類藥物,反而可能加速腎臟退化,甚至導致結石、洗腎等嚴重後果。此外,過量攝取牛奶、鈣片,也可能增加結石風險,中醫講究「寧虛不可實」,正是提醒我們不可盲目補益,而應從根本調理。
最新影片:
高血壓的根源在腎,調理需由根源著手
中醫認為,高血壓並非獨立疾病,而是身體失衡的症狀表現。腎主水液代謝,若腎陽不足,水濕停滯,血脈壓力自然升高。若此時再服用利尿劑,強行脫水,血管可能因過度收縮而變得脆硬,反而增加中風風險。因此,治本之道在於:
- 補腎溫陽:如巴戟天、肉蓯蓉、熟地黃,可強化腎氣,改善血液循環。
- 活血化瘀:如川芎、丹皮、桃仁,能疏通血管,減少膽固醇沉積。
- 利濕排石:如澤瀉,可幫助代謝多餘水濕,預防結石形成。
膽經不通,也會影響血壓?
高血壓的病因不僅在腎,也可能與膽經有關。足少陽膽經從眼角延伸至耳側,再沿身體兩側下行至腳趾,若膽經氣血不暢,可能引發耳鳴、失眠、心煩,甚至影響心臟功能,導致血壓波動。《黃帝內經》提到:「凡十一臟,皆取決於膽。」膽主決斷,若膽氣虛弱,人易猶豫不決、焦慮不安,長期下來,肝氣鬱結,血壓自然不穩。臨床上,有些冠心病患者,長期治療未見改善,後來發現是膽經問題,改用疏肝利膽的方劑(如溫膽湯),症狀反而緩解。
改善膽經、穩定血壓的運動:靠牆深蹲
要疏通膽經、促進下肢血液回流,可練習「靠牆深蹲」:
- 背靠牆站立,雙腳與肩同寬,腳尖微微外展。
- 緩緩下蹲,使大腿與地面平行(如坐無形椅子),膝蓋不超過腳尖。
- 維持姿勢10-30秒,感受大腿外側(膽經循行處)的緊繃感。
- 慢慢起身,重複5-10次。
此動作能強化下肢肌肉,促進膽經氣血循環,幫助血液順利回流心臟,減輕血管負擔,長期練習有助穩定血壓。
結語:治病求本,養生重平衡
高血壓不是單純的「血管壓力過高」,而是身體發出的警號,可能與腎虛、膽經不暢、情緒壓力等多重因素相關。與其依賴降壓藥控制數字,不如從根本調理:
- 補腎固本,避免過度利尿傷腎。
- 疏通膽經,改善氣血循環。
- 適度運動,如靠牆深蹲,強化下肢回流。
- 保持心境平和,減少肝膽鬱滯。
中醫智慧:「治病必求於本」,唯有找出真正病因,調整生活方式,才能真正遠離高血壓的威脅。
HKET App已全面升級,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健康、娛樂、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影片。立即下載︰https://onelink.to/f92q4m
追蹤TOPick WhatsApp頻道睇最新資訊︰http://tinyurl.com/3dtnw8f5
撰文 : 黃天賜 註冊中醫師
欄名 : 健康專家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