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若瑟書院150周年︱盧煜明李焯芬坐鎮科院論壇 與全港五百師生分享科研成就志趣
撰文: TOPick教育組
發布時間: 2025/05/23 19:45
最後更新: 2025/06/01 06:03
▲ 聖若瑟書院150周年,盧煜明李焯芬坐鎮科院論壇。
【聖若瑟書院/中西區中學/傳統名校/盧煜明/李焯芬/中大/港大】香港科學院院長兼香港中文大學校長盧煜明教授和香港大學前副校長李焯芬榮休教授,日前在他們的母校聖若瑟書院與超過五百多名來自該校及其他中小學的師生,分享科研經歷,鼓勵年輕一代投入科學探索的旅程。盧煜明形容目前是香港科創的黃金時代,李焯芬表示現時香港科創發展資源較很多外國地方優勝,希望香港學生好好把握機遇。
最新影片:
今年是聖若瑟書院創校150周年,連串慶祝活動舉辦得如火如荼,而校慶重頭戲之一,便是聯同今年慶祝創立10周年的香港科學院,在上周六 (17日)舉辦的科學論壇。「無創產前檢測之父」盧煜明教授為該校1983年中七畢業生,他憶述中學時已對生物科產生興趣,當年啟發他的生物科恩師也在現身會場,出席科學論壇。今次他以「為醫學診斷創造新科學範式」為題,與校友分享他從科研以至創業路上所遇到的起跌。
聖若瑟書院︱盧煜明:香港創科「好好做」
盧憶述自己從煮公仔麵、看電影《哈利波特》中獲得啟發,改變研究方向,最終突破技術瓶頸,取得莫大成功。提到與史丹福教授就專利權打官司的往事,盧坦言,在科學界中要成為「第一次」才有價值,「第二次」已變成「First Loser」。盧寄語有志成為科學家的學生,要細心留意生活中的細節,往往可以從看似不相關的事中獲得靈感。他並藉着其申請專利的經驗,建議有志把技術產業化的人士開設公司申請專利,為自己爭取「發球權」,產生更高的經濟價值。










國際著名岩土力學及水利專家李焯芬教授在1965年於聖若瑟書院預科畢業,職業生涯中曾參與國內外多個核電站、大壩及基礎設施的建設,當中包括長江三峽水電工程項目等。他在論壇上分享了「三峽大壩的過去、現在及未來」。李憶述當年在中學,每個課室都有圖書櫃,老師要求同學們每兩周提交讀書報告,使他培養出閱讀習慣,受益一生。
論壇主持之一劉璟龍,目前於中大修讀醫科,同時在師兄盧煜明教授的實驗室從事研究工作,另一位主持王竣顥則是聖若瑟書院的中四學生及科學學會主席。盧煜明被問到現時年輕學者是否擁有較多機會時,盧形容現今一代的人員所擁有的研究經費和機會均較以前充裕很多,甚至是「以前不能想像」的程度,加上香港有稅務優惠等優勢,現時香港的科創「好好做」,希望年輕人能把握這個科創黃金時代。
▲ 香港大學前副校長李焯芬榮休教授。

聖若瑟書院︱李焯芬:活好當下
如果時光倒流,返回中學時代,又會有甚麼說話想對自己說?李焯芬笑言,他會告訴自己珍惜學習機會,無論未來選擇甚麼職業或路向,只要用心做好想做的事,就會從中找到趣味,把事情做好。他寄語學生要「活好當下」,在每個時段專心做好一件事,不要分心。
聖若瑟書院中六學生問及盧煜明教授,如何訓練自己將看似無關係的東西連結起來,成就更大的可能性。盧建議學生們要用「廣角鏡」角度去看事情,例如多看自己有興趣的事物,便可能因嗜好而啟發到新思維,就如他看電影時突然想到研究的新方向,成就日後的無創產檢技術。
有參與者則問到,人工智能如何幫助科研及建築工程的工作,人類又會否被取代。盧煜明說,人工智能會是人類科技史其中一個最重要的發明,未來會扮演着重要角色,例如看顯微鏡、X光片、手術機械人等,都可以用到人工智能,在場的年輕人都應在人工智能方面好好裝備。李焯芬亦指人工智能可以整合大數據後進行分析,例如預測山泥傾瀉的風險、優化電力調動等,輔助了很多專業工作。
▲ 台下學生嘉賓用心聆聽。

聖若瑟書院︱校長郭迪民:論壇啟發新思維
聖若瑟書院校長郭迪民表示,這科學論壇不僅是慶祝過去的日子,亦是肯定學校對未來的承諾;聖若瑟書院培養了不少年輕的科學人才,亦為學生提供創造力、思考分析及創新熱情的氛圍。他希望此活動可以提供學習和啟發新思維的寶貴平台,鼓勵下一代追求對未來有意義的發現。
論壇合辦機構香港科學院,一直著重於推動香港科研及科學普及教育,十年來累積舉辦逾五百場科普活動,逾八萬人參與,超過兩千萬人通過網上參與活動;今年該院亦會舉辦慶祝十周年活動,並持續向推動科研發展,推廣科學教育,培育創科人才的目標邁進。
HKET App已全面升級,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健康、娛樂、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影片。立即下載︰https://onelink.to/f92q4m
追蹤TOPick WhatsApp頻道睇最新資訊︰http://tinyurl.com/3dtnw8f5